特邀專家:于春海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編者按:從2020年初延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讓本就呈下行趨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項經濟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增長,但在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兩方面的嚴重衝擊下,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仍需付出艱辛努力。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GDP實現了4.9%的增速。總體看來,前三個季度穩步改善,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7%,成功實現由負轉正。
在世界經濟仍然被疫情影響持續“滑坡”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健復蘇,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説,無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信號:只要防止疫情流行,經濟就可以恢復,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對於我國經濟由負轉正現象,至少應該關注四個維度的變化。
首先,前三季度累計增長0.7%,與上半年-1.6%的累計增速相比,實際GDP累計增速轉正。
其次,供給側加速恢復。第一和第二産業的增速基本恢復至疫前水準。第三産業的恢復相對較慢,這反映了疫情影響的特點,四季度有望加快恢復。
再次,需求側的內生增長力量逐步恢復。2季度,我國GDP已經恢復了當季同比正增長,但是需求側的恢復明顯滯後。進入3季度,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率由負轉正。同時,全社會固定投資實現累計正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自8月份連續兩個月正增長。
最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我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根據IMF在10月份的預測,2020年世界整體産出下降4.4%,其中,發達經濟體將下降5.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下降3.3%。
我國經濟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轉正,得益於我國在疫情以來政策上的合理定位和及時調整。
疫情期間,中國抗疫政策的基本定位是嚴防疫情和加大經濟社會救助力度。這使中國不僅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同時也保住了市場主體、産業鏈和供應鏈,為疫後經濟恢復和加速復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勝利並轉向常態化防控之後,政策的定位才逐步轉向推進疫後經濟加速復蘇和暢通國內經濟迴圈。各項政策持續發力,不斷提高政策措施的滲透率和直達率。推動國內生産和供給迅速恢復、需求穩步提升。
從疫情防控到經濟恢復,適應形勢變化而調整政策定位,併合理改變策略和工具組合。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制度優勢。面對新冠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迅速進入戰時狀態,舉全國之力控制疫情的擴散與蔓延,同時避免局部地區醫療體系的過載甚至崩潰。在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之後,才能夠將經濟和社會救助等任務維持在政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
合理的政策組合和策略選擇,反映了我國不斷提升的治理效能。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並沒有急於利用強刺激來推動經濟的整體恢復。因為疫情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未知之處,經濟和社會活動的過快恢復可能會帶來疫情的反彈。所以,政策節奏至關重要。可以看到,我國並沒有採取其他國家那樣的量化寬鬆和“直升機撒錢”的政策。所有規模化政策在兩會之後逐步展開,很多大型項目在6月份以後才啟動和有序佈局。生産恢復先行、消費恢復跟隨,這樣的政策策略是疫情衝擊下的合理選擇。
責編:蔣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