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中國網記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經濟發展史揭開全新篇章。中國經濟不僅從內部全面崛起,更乘著對外開放的東風,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等廣受各方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倡導者。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想要在複雜形勢下保持經濟高品質穩定發展,把握好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十分重要。
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意見》明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迴圈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中國為何此時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是否意味著又回歸計劃經濟?這對中國將帶來哪些影響?中國網《見智》欄目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余淼傑,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范志勇和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實現商品和服務的統一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更好實現內迴圈的必經之路,是國內經濟大迴圈政策的延伸。
余淼傑表示,我國現在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已不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規模經濟和內需潛力。長期以來,中國雖然是超大規模國家,卻沒能完全形成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以至於無法真正具備超大規模國家的競爭優勢。
“打造勞力資本、土地資本、數據資訊等方面統一的大市場,最終目標是實現商品和服務的統一,這體現在産品上就是同質同標,因此需要滿足規則規制、貿易流通及監管三方面的統一。” 余淼傑説。
余淼傑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還要注重打破地區貿易壁壘和自我封閉的小迴圈。例如,各地區過多的收費站、檢查站,這些不僅不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還會顯著增大貿易成本。他還注意到《意見》要求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能力:“更好地遵守法律可以給市場帶來積極變化,特別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重點産品溯源等都有效地提升了産品的品質,有利於市場的培育。”
與計劃經濟沒有關係,是要打破地方性市場壁壘
有觀點認為,市場經濟中的“統一”意味著回歸計劃經濟。對此,范志勇表示,這裡的“統一”和計劃經濟沒有任何關係。全國統一大市場意味著各地方政策、監管和政府服務實行統一的標準,破除地方性市場壁壘。
當前,地方保護關鍵堵點是對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不同的準入標準、稅費標準、補貼力度及監管標準等——對本地企業的保護和優惠政策比外地企業多。原因是地方稅收來源主要由本地企業貢獻,而外地企業貢獻的不多。
范志勇表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除了清理地方對外地企業的歧視性政策,還應將地方政府收入來源從生産環節轉向消費環節,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他也建議,通過行業協會商會、新聞媒體、消費者和公眾共同開展監督評議,促進地方政府去除不恰當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這將加速推動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
范志勇強調,堅持對內開放,只有平等對待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才能更好地堅持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原則,便於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促進公平競爭和市場創新,這有利於增強我國對外部市場波動的抵禦能力和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由中央統籌重新分配權力,重構財政分配體系
盤和林分析指出,統一大市場是國內經濟大迴圈政策的延伸,主要在國內打破各種壁壘,包括企業和企業之間規模壁壘、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區域壁壘、各個層面的規則制度壁壘等。他強調:“打破壁壘,讓市場整體容量增加,打破局域市場限制,讓生産要素在全國範圍內暢通無阻流動起來,這並非計劃經濟,而是打破壁壘、破除障礙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過去數十年,我國採用放權和激勵的方式激活經濟,例如通過縣域經濟的競爭激勵官員招商引資,從而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而先富裕起來的地區也因要守住經濟發展成果,逐漸構築區域壁壘。
盤和林認為,打破這些壁壘,就需要將地方權力回收,通過中央統籌規劃來重新進行權力分配和重構財政分配體系。接下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應當圍繞法治化,立法在前,給予調整時間,整頓在後。在市場化、法治化大背景下,法治邊界才是處理資本無序擴張的最佳良藥;還應暢通消費者和公眾監督評議的渠道,如果有渠道去申訴和監管,則能有效改善當前中心化監管部門監管半徑不足的問題,從而進一步理順企業、市場、監管之間的關係。
策劃:蔣新宇
責編: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