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中國網記者
4月,俄烏衝突仍在持續,至今未現明顯緩和跡象。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俄羅斯《消息報》在2月23日援引來自法國歐洲議會議員赫維·朱文的話稱,在俄烏危機中,美國扮演著挑起衝突的角色,希望利用俄烏衝突控制歐洲,並阻撓歐洲在安全事務上獨立自主。
作為問題的始作俑者,美國及其盟友仍在煽風點火。那麼,美國為何這樣做?其終極目標是什麼?近日,中國網《見智》欄目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
“冷戰”其實從未結束,俄烏衝突是“冷戰”的延續
20世紀末至今,全球化的發展使“冷戰”幾乎成歷史。呂祥認為,“冷戰”其實從未結束。所謂“冷戰結束”,不過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單方面戰略收縮。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未停止“冷戰式”攻勢。上世紀90年代,北約對前南斯拉伕實施大規模武裝干涉;之後,美國主導北約在1999年後的20多年裏進行五輪東擴。2014年,美國將北約勢力擴至俄羅斯的“窗臺”,又在烏克蘭導演“顏色革命”,以民眾示威加暴力介入方式推翻烏克蘭當時的民選政府,並將烏克蘭變為北約抗擊俄羅斯的前沿地帶,最終引發俄羅斯一系列反應。
之前,俄羅斯處於弱勢,無法對北約攻勢作出有效反應。然而,在俄羅斯實力恢復且開始反擊後,“冷戰”局面再次“顯性化”。美國以意識形態劃線,綁定北約成員國,也再度以壁壘化的方式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
呂祥強調,目前的俄烏衝突是“冷戰”的延續,這與2014年的動蕩一脈相承。
綁架歐洲上“戰車”,美國是瘋狂斂財的“戰爭販子”
拜登政府為何挑唆俄烏衝突?呂祥認為,美國希望借此繼續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同時,借俄烏矛盾,將歐洲牢固地綁在“戰車”上,這樣,可斷絕部分歐洲國家與俄羅斯業已建立的經濟夥伴關係,同時為美國轉向全面實施“印太戰略”作準備。今年3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七國集團峰會後發表講話時直言,“北約從未像今天這樣團結。”這顯然是在“綁架”歐洲,使其不得不跟隨美國步伐,且承擔更大損失。
呂祥指出,美國挑唆俄烏衝突的另一個目的是離間中俄關係。中俄分別是歐亞大陸人口最多和領土最大的兩個國家,也是歐亞大陸重要的穩定因素。在美國看來,日益緊密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是美國實現全球霸權的障礙。此外,拜登希望通過俄烏衝突這樣的外部危機提升其目前在國內極低的支援率。
究竟誰在俄烏衝突中受益最大?呂祥直指烏克蘭危機中瘋狂斂財的戰爭販子——美國軍火商。他説:“2014年,烏克蘭危機剛一開始,美國軍火商就立即前往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推銷美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鬥機。現在,連德國也被迫‘上車’,同意增加1000億歐元的軍事預算,其中至少有600億歐元用來購買美國武器。北約各國不得不購買更多的F35戰機、防空系統、導彈防禦系統等。”俄烏衝突中受益最大的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與美國民眾毫無關係。
終極目標是企圖搞印太版“北約”維護美國霸權體系
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美國挑唆俄烏衝突並不是最終目標。呂祥指出,美國歷史上遵循了兩大核心戰略:一是麥金德的“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學説——該學説稱歐亞大陸為“世界島”,而其中心地帶,從中東歐到伊朗高原,是“世界島”的“樞紐地帶”或“心臟地帶”,控制這一“心臟地帶”就可以控制整個歐亞大陸;另一個是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學説——該學説認為,歐亞大陸的東部島鏈形成的歐亞邊緣地帶是美國掌控歐亞全局的關鍵。
當前,“印太戰略”堪稱“邊緣地帶”學説的延伸。“早在奧巴馬時期,美國就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如今拓展為‘印太戰略’,範圍更加廣闊,這樣可以在中國周圍形成巨大包圍圈。”呂祥分析,假如美國真的在歐洲實現了自己的計劃,未來將用更多精力來實施所謂的“印太戰略”。他強調,美國通常不會直接與大國發生衝突,而是在幕後挑唆小國發起挑釁,進而集結盟友向對象國發起全方位“群毆”。
面對美國為實現“兩大核心戰略”利益進行的霸權主義行徑,中國態度十分明確且立場堅定。近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記者會上表示,北約作為冷戰的産物,本應在蘇聯解體時成為歷史。作為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和最大推手,美國主導北約不斷東擴,直抵俄羅斯邊境,一步步將俄羅斯逼到墻角。“世界不需要新冷戰,歐洲更不需要新冷戰。北約理應對自身在歐洲安全問題以及烏克蘭危機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反思。”
對於美國最終的“印太戰略”目標,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指出,“印太戰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衝擊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損害的是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王毅強調,亞太是合作發展的熱土,不是地緣政治的棋局。中國始終紮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中方願同各方一道,明辨是非,堅守正道,抵制“印太”對抗“小圈子”、共築亞太合作“大舞臺”,攜手邁向亞太命運共同體。
策劃:蔣新宇
責編: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