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期
2020-10-14

【見智·中國經濟洞察】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特邀專家: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編者按:從2020年初延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讓本就呈下行趨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項經濟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增長,但在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兩方面的嚴重衝擊下,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仍需付出艱辛努力。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


《見智》: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決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迴圈新發展格局?


儲殷:這一戰略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決策的産生有三大背景因素。


第一,全球化進程正遭遇寒流,其不確定性正逐步增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盛行。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經濟安全,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內大迴圈”。中國經濟體量巨大,經濟發展不能完全寄託在外向型經濟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從外向型經濟開始,但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中國經濟發展就不可能完全依賴出口,而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自我迴圈能力,才能保證中國經濟安全,不會因外部的激烈振蕩和波動而導致重大消極影響。從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形度,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意義重大,十分必要。


第二,中國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國內大迴圈”的關鍵是釋放內需、挖掘內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這種發展並不平衡,內部消費能力不足。出口産品要保證價格優勢,人力成本就不會太高,從而導致中國人的購買力不高。隨著中國社會逐漸富裕起來,中國人購買力不斷增強,大量本來以出口為導向的産品完全可以內銷,滿足中國國內的需要,這也是中國經濟到了小康水準以後的正常現象。大國一旦實現了小康,它的內迴圈都會做大做強,例如在美國建國初期,經濟以向英國出口原材料為主,而隨著美國工業化後變得富裕,就逐漸成為全球消費市場。


第三,中國在全球化中的位置。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早期以出口産品為主,但隨著中國社會的逐漸富裕,中國國內市場具有了國際化視野。比如網路購物節期間,購物平臺上推出的海外産品每年增加四到六千個,這意味著人口基數十幾億的國家富起來以後,內迴圈和外迴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實際上是中國的內生型市場成為一個國際市場的轉變。


《見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儲殷:這一決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兩個基本影響。


首先,在一些重要的戰略性産業領域,國家的扶持力度會增加,不能像以前那樣相信全世界各國的最優配置,美國晶片制裁啟示我們要時刻準備“替代方案”,所以戰略性領域會獲得一定的支援和快速發展的機遇,這也叫做補短板。


第二,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是中國經濟的一次再出發。以前,中國經濟是通過價格比較優勢向外擴展,“國內大迴圈”的提出意味勞動者的收入、勞動者的民生狀況要受到高度重視、持續改善。在內生型市場的要求下,勞動者待遇的提高是一個大趨勢。


《見智》:實現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儲殷: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要從量變到質變,一定要有驅動力,而科技創新顯然非常關鍵。高精尖技術領域要儘快補短板。    

第二,民生水準。如果民生水準不達到一定標準,就無法釋放內需。實現“國內大迴圈”,老百姓得有購買力,所以民生水準要提高。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新時期的基建。比如説5G網路、電商平臺、智慧城市、新的物流網路,尤其是區域性物流網路,因為中國社會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這個不平衡會影響內迴圈、會影響內需的充分挖掘。因此通過大幅度的推進新基建來改變地區不平衡發展非常重要。


《見智》:中國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儲殷:中國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世界的影響會非常大。


第一,新發展格局決策的提出,實際上是對某些開全球化“倒車”的國家,提出了中國的應對方案,這對於肆無忌憚“退群”的國家形成牽制。中國搞“內、外雙迴圈”是拒絕訛詐,而在談判中説“不”的實力和説“不”的勇氣,是達成談判的必要前提。如果沒有底牌、沒有籌碼,那就會任人宰割,當我們提出“內、外迴圈”的時候,在國際博弈過程中我們就有自己的應對方法,這會更有利於全球化的平穩發展。


第二,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可能會在2035年,或者2045年左右,成為無可爭議的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但現在“內、外雙迴圈”的提出,可能會更快的實現這個目標,因為這要求充分釋放國內購買力,意味著會對大量的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國家形成強大吸引力,像日本、南韓以後可能逐漸由向美國出口為主變成向中國出口為主。所以説這實際上為全球提供了另一個選擇和另一個可能。


責編:蔣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