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標題圖片
 

聚焦

  • 周浩曾經不想上技校

     

     

     

    周浩,他進入北大,不喜歡、不適應生命科學專業,想轉專業,按照目前高校的轉專業政策,是要達到一定學分的學生才能申請轉專業,潛臺詞是,只有努力學習好本專業,才能達到不學本專業的目的……在這樣的轉學邏輯下,轉學就變得更加困難。

     

    在美國,各州有相應的學分轉換政策為轉學提供保障。因此美國無論是社區大學還是四年制大學,只要提交成績,並且有不錯的GPA,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轉學;加拿大繼承了北美的教育體制,學生轉學是比較自由寬鬆,所有的大學均接受轉學分申請;日本大學間通常不能任意轉學,但如果有正當理由,留學生可選擇“中退”重新報考大學。

     

    其實大學之間的轉學調專業,本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但是因為牽扯到對整個教育體制的系統性改革,所以相關部門的改革滯後以及效率低的缺點暴露無遺,這個問題可以説困擾我國高等教育多年了,但是相關部門的認識和決策一直是處在等待觀望的態度上,無疑讓人感到著急。詳情

     

     

     

  • 名校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年輕的周浩至少做了這樣的選擇,每個選擇也未必會是一輩子,某一天周浩或許會又有其他的想法。但這都不改他當初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過的事實。如果未來,周浩今天的選擇讓其也成為某方面的能人,很多人會把他當成成功案例來看待;可哪怕按照世俗眼光,他很平庸地過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特別是和他當初北大的同學比,他遠遜於他們——我們也不該嘲笑他。因為鞋子合腳與否,只有自己最知道。

     

    學歷、名校、成功,並非判斷一個人的唯一標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選擇,只要其自己喜歡,只要不違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而事實上,當一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遵從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自己的道理,首先個人幸福指數會增加;其次,中國社會也會物盡其才、人盡其用,個人和國家的創造、創新能力和今天比,絕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詳情

     

     

     

  • 上了技校就一定不好麼?

     

     

     

    敢於追尋自己興趣的周浩受到了讚揚,當然,質疑之聲也不斷,而質疑聲背後,則是大眾對技校低“大學”一等的固有觀念。但回歸教育本質,無論是著名高等學府還是普通技術教育學院,都是對社會需求之人才的培養,地位應是平等的。

     

    未來消除社會對技校的“偏見”,需要社會轉變對技校的固有觀念,更需要技校本身提高教育品質。如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實施教師專業標準,健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等。詳情

     

     

     

  • 是父母的虛榮心在作祟吧

     

     

     

    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循規蹈矩”,“腳踏實地”。入取一所名牌大學,應聘一份體面工作。這固然是為了孩子好,但確是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霜打的麥子特別香”,何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前行的道路。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不應該給他定下過多的條條框框,也不應該用固定的模板束縛住孩子而扼殺他獨有的天賦,家長們在親手打造一個個公務員、老師、銀行職員的同時也可能在扼殺一個科學家、藝術家。

     

    棄北大,讀技校這樣的事件之所以能夠成為如此熱議的話題,正説明我們社會對年輕人自由擇業,自由發展仍不夠開明。希望中國的父母們可以更加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遏制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這樣我們社會才會有更多像周浩這樣的各式各樣的人才。這對我們社會的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詳情

     

     

結束語

中國的教育還存在很多需要反思調整之處,包括改進學校發展的趨同問題,增加專業選擇的彈性,加強對職業教育、應用能力的重視等等。我們也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從90後和00後這一代年輕人身上,常常能看到他們更勇於表達自我、彰顯個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整體進步,中國教育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將會自然出現。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