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當年的英勇不能否定
公允地講,一碼歸一碼,不能因為雷楚年現在涉嫌犯罪,就否定他當年的英勇。他救助7名同學時的冷靜、機敏和勇敢,值得禮讚,其後榮膺“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絕非命運的恩賜,而是恰如其分的褒獎。如果命運不曾拐彎,雷楚年無疑將前程似錦,人生收穫更多的豐饒與圓滿。可惜,這名少年英雄卻走向墮落,如拋物線般摔倒在人生谷底。
但是,無論“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還是“最牛志願者”,或者是“全國道德模範”,皆因特定時期的超常表現讓人讚揚和欽佩,並被各種嘉獎和榮譽包圍。這是一種自我塑造,沒有超常的努力甚至要獻出生命的危險,他們不會站在道德高地上,也是一種社會乃至官方塑造——正因為他們付出了不一般的代價,在危難時刻的驚人表現異乎常人,社會才願意表彰他們,從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犒賞”他們。自此,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加冕”之路,世人對他們的道德期許也迅速提高。【詳情】
要反思“臉譜化的宣傳”
6年前的“抗震小英雄”,在6年之後因涉嫌詐騙被捕。對於榜樣的走樣,有人質疑其人品是不是被媒體誇大宣傳了,有人質疑是過早的成名害了這個本來普通的孩子,面對榜樣頻頻走樣甚至是違法犯罪的故事,我們最需要反思的是當下社會流行的一種英模宣傳套路:將一個人“臉譜化”。
當下的報道與宣傳思維,為了傳播所謂的正能量,無限拔高某一個人的事跡,並將之樹立成為道德的楷模,而且,不顧道德本身的成長與變化規律,不考慮個體的複雜性格和基本的人性,很容易把一些僅僅是一張白紙的孩子宣傳過度。讓這些孩子過早的承擔起功、名、利、祿的誘惑。而事實上,真正的道德培養,有很自然的規律。片面誇大某一個人的道德,這樣的故事既不可信,也容易讓曾經的正能量無法收場。出現這樣的違法犯罪之事,則會讓滿滿的正能量出現開閘泄洪的景象,所謂的正能量也是一泄千里。【詳情】
失足,更多的是自己的選擇
當一個心智尚未健全的少年突然被籠罩在光環之下,榮耀和讚譽蜂擁而至,他個人原有的缺點也許會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時間久了,連他自己都會將光環下那個光明耀眼的形象當作是真實的自己,也會確信自己擁有了無所不能的力量,忘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少年。説雷楚年是被“捧殺”的未免言過其實,但此事也足以提醒我們,或者警醒每個少年成名者,應該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光環,如何繼續被榮譽改變了的人生。【詳情】
雷楚年變成今天這樣子,更多在於他個人性格和人生選擇使然。畢竟,成為英雄模範,通常會讓人更加自覺地約束自己,而不是相反。這也讓人感慨,當時尚未成年的雷楚年,要是有人拉他一把,讓他正視自己的缺點,提醒他作為英模可能面臨的各種誘惑和利益糾葛(如有人托他辦事),或許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種樣子。【詳情】
“小英雄”的命運反證著社會的不正常心態
曾幾何時,只要一個人被推崇為英雄模範,仿佛就成了道德完人,毫無瑕疵,不容褻瀆。問題是,縱然是人性閃閃發光的模範,也可能會存在缺點和不足。如果不顧客觀真實一味拔高,這樣的榜樣就算不引起人們反感,也只能使勁裝下去,直到牛皮吹破為止。
“社會對待英雄的心態有多不正常,英雄倒下的步伐就有多快”的簡單道理已經在雷楚年的人生軌跡中得到了印證。但它同時也警醒著我們,在多元價值與社會認同相互碰撞的今天,我們對“英雄”的推崇,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社會規律,不盡職盡責的引導他們樹立一個良好的認知心態,那麼,這種對“英雄”的塑造是帶有極大的風險的。它不但可能顛覆我們的價值認同,還會在更大程度上消解我們今後對待類似榜樣的自我觀念。而更讓人憂心的是,這個社會究竟還存在著多少像“小英雄”一樣的人物,以及對待他們的不正常心態,我們卻難以在短時間內給出答案。【詳情】
榜樣的力量在於他的人格和行為本身,這不代表他沒有絲毫缺點、不可能犯錯。只有這一點為越來越多人所認識,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態度,人們才能更加親近榜樣,汲取積極的力量,而這也有助於減輕套在榜樣頭上那道光環的道德負重,讓他更加真實地面對社會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