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曝光本無理可解
每當關於高校教師的醜聞被曝光後,當事人或一些人似乎總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比如,廈門大學博導誘姦女學生,從其所發短信內容來看,他可以把這種騷擾看成一種喜歡,有些人也會把這種騷擾看成一種盛行的權色交易——認為既然這樣的現象在社會上普遍存在,在高校教師身上出現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川美某副教授所謂“性騷擾”女生事件,在回應輿論時,當事人居然把這種外人看來的“騷擾”看成一種帶學生的獨特方式,並認定即便是與女生親密接觸了,也是一種師德以外的生活,因為他已經退休且是單身老男人。更為吊詭的是,這兩起事件發生後,都有學生或同行在某種程度上予以聲援,似乎這兩名教師都是被冤枉的。
誠然,一些時候,某些不良風氣在社會上儼然成為一種明規則;誠然,高校也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某些社會法則在高校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但一個必須厘清的價值判斷是,師德弱化甚至淪喪是不該被容忍和被接受的,否則教師在教書育人時就難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就無法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心角色。【詳情】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顯得蒼白無力
類似的事件,同樣的問題,高校每次發生這樣的問題,輿論的呈現基本上都是師德敗壞、這樣的老師分明就是“叫獸”、大學精神淪落等內容,可要解決具體的問題,道德的譴責顯然是很蒼白無力的,高校的類似醜聞不能就單指望著去提高師德,還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源。而在這其中,最應該傾聽的就是受害者的心聲,即處於受教育者地位的高校大學生。
毫無疑問,在當下行政化嚴重的高校,學生處於極端的弱勢地位,女生還要更加嚴重。當然了,要規避類似事件的發生,當事者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呼籲相關方面的立法是很重要的,可在這過程中,假如遇到了一些師德極其敗壞的老師,無所不用其極地對學生進行威逼利誘,恐怕自我保護意識也是很無力和骨感的。
眾所週知,當下的研究生與導師的關係,基本上異化成了打工仔與老闆的關係,自己能否拿到學位證順利畢業,甚至是以後的工作和前途,這些都與導師有很大的關係。在這種師生地位極其不對稱的情況下,面對一些禽獸老師的侵害,不少學生都選擇了忍氣吞聲,而反過來講,恐怕也正是這種大權在握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助長著師德敗壞行為的發生。【詳情】
遏制高校性騷擾應有可操作性
教育部9日發佈《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針對高校教師師德行為劃出七道紅線,其中包括禁止“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有人認為,禁止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發生不正當關係,不僅理所應當,有的行為也為法律所不容許,何必多此一舉。
在這些問題上,教育部有關意見並未給出明確答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教育部無法明確“性騷擾”程度,因此(對應處罰措施)由各高校視情節而定。這就意味著,如何界定性騷擾、不正當關係,以及如何視程度進行相應處罰,“自由裁量權”在各高校。這樣做的好處是,各高校可以根據“紅七條”推出“個性化版本”,因地制宜採取措施規範師德行為;弊端卻在於,這可能給高校帶來不必要困擾,導致相關意見難以落地。
僅就性騷擾而論,大致可分為身體接觸與非身體接觸。身體接觸到什麼程度可視為性騷擾,這本身就是個問題;非身體接觸包括語言、聲音、文字等方面,這些該如何界定,也是一個問題;一旦發生性騷擾,是採取學校主動介入,還是援引“不告不理”原則,又是一個問題。若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厘清、界定,而由各高校自行處理,就可能出現各高校規定不一致、不規範等情形,進而損及相關意見的嚴肅性與可操作性。針對“不正當關係”的師德規範,也存在類似問題。【詳情】
面對師德“出軌”要零容忍
誠然,一些時候,某些不良風氣在社會上儼然成為一種明規則;誠然,高校也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某些社會法則在高校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但一個必須厘清的價值判斷是,師德弱化甚至淪喪是不該被容忍和被接受的,否則教師在教書育人時就難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就無法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心角色。
這樣的教師即使業務上再優秀,也只是可能誤人子弟的教書匠,其言行甚至會起到反面示範作用。師德弱化後,教師就很可能做出有損學生利益甚至侵害學生的事情。【詳情】
不被信任的師德就要靠監督
如今中國社會正處於複雜的轉型期,還依靠過去一成不變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教師這個特殊的職業群體,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少數教育工作者面對誘惑迷失自我,當舊有的價值觀不再奏效,靠道德自律的軟約束逐漸失去作用,依靠外力重建師德底線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然而,出事之後的懲處,更多的是震懾作用,對作姦犯科之徒再嚴厲的懲罰,也不能讓已經發生的傷害消失,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因此,應該像《意見》中提到的那樣,“堅持改進創新,不斷探索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規律特點,善於運用高校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增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實際效果”,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的建立,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自然是要靠長期的不懈堅持和扎紮實實的落實工作。就目前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師德評價和監督機制,讓學生以及第三方機構真正地參與到對師德的評價和考核中來,而非流於形式,那麼制定操作性強又科學合理的細則就非常考驗執行者的智慧和水準了。【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