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標題圖片
 

聚焦

  • 紀念烈士是我們的良知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2000萬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英勇犧牲。這2000萬烈士中,有叫得出名字的,如李大釗、趙一曼、江竹筠、董存瑞、黃繼光等,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他們的共同名字就叫“烈士”。紀念烈士是我們的良知和責任。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紀念日:1月30日是印度烈士節,3月3日是加拿大烈士紀念日,5月9日是俄羅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5月30日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中國把國慶節前一天確定為烈士紀念日,就是要告誡我們:沒有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新中國的建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烈們抱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雄心壯志抗擊外侮,我們怎能忘記他們而背叛歷史?

     

    紀念烈士是我們的良知。當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我國歷史、革命史、黨史了解不多不深不全不透,一些人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珍惜。設立烈士紀念日紀念烈士,體現的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記憶,對英雄的懷念和崇敬;對當代年輕人和後人而言,則是永恒的鼓舞、鞭策和激勵。烈士用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沒有理由不滿懷敬意紀念他們?詳情

     

     

     

  • 紀念烈士 莫忘烈屬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烈士的英勇壯舉既來源於正義事業的召喚,也來源於烈士家庭的長期培育與潛移默化。關心烈屬既是肯定烈屬,更是紀念、激勵、弘揚烈士精神。烈士之“後顧”正是烈屬之“現憂”,培育關心烈屬社會氛圍,解除烈士生前的後顧之憂,也是對烈士的紀念,更是紀念烈士的重要載體。

     

    烈士紀念日只有一天,但烈士紀念卻須臾不可忘卻,慰問關心烈屬也要常態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烈士壯舉的受益者,政府除了直接關心烈屬,更應該注重動員發揮社會力量,引導公眾將關心烈屬、緬懷先烈意識內化於心、外化于行,自覺以各種形式為烈屬送溫暖獻愛心,潤物細無聲。詳情

     

     

  • 保護喚起記憶的抗戰遺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那些曾經浴血奮戰的中華兒女,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偉大精神卻融入各處抗戰遺址之中。遺址不是普通的景觀,有效保護好、忠實傳承好、合理利用好,可以讓歷史歷歷在目,讓精神代代相傳。這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既可以緬懷抗戰英烈,更可以時刻警醒後人。而通過組織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參觀抗戰遺址,可以真實了解抗戰遺址背後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清楚品味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留下的偉大精神。

     

    善待抗戰遺址,既可以見物、見人、見事,更可以見思想、見精神。宛平城、盧溝橋、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等遺址,向人們訴説著那場艱苦卓絕、英勇抗日的反侵略戰爭,那場可歌可泣、實現民族獨立的反法西斯戰爭;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等遺址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罪證,是永遠無法抹殺的歷史記憶。詳情

     

     

     

  • “烈士紀念日”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烈士,不必然為解放軍烈士,當然還包括紅軍烈士,更包括八路軍烈士。除此之外,還包括國軍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再往前推,還應該在八國聯軍侵華、甲午戰爭、兩次鴉片戰爭中犧牲的所有民族英雄。還應該包括,為了推翻舊制度和改變舊社會,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對於我國而言,真正的民族戰爭和解放戰爭當始自於1840年鴉片戰爭。自此之後,中國歷史開啟了百年滄桑的歷史進程,因此,烈士應當包括自鴉片戰爭之後所有為民族解放、為制度進步、為統一解放而做出犧牲的人。

     

    紀念“烈士紀念日”,不是為了緬懷而緬懷,不是為了紀念還紀念。而是為了達到魯迅先生所講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更是為了向前看。對於民眾而言,要保持對於穩定和和平的信仰;對於政府而言,則需要用改革促進社會的進步,並不斷釋放改革的紅利。詳情

     

結束語

無論是民眾還是政府,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公職人員,無論是商界大佬,還是網上屌絲,都要明白,“烈士紀念日”設立於國慶前一天的真正寓義——沒有先人的奮鬥與犧牲,便沒有今日的國慶,也沒有現在的社會安定與人民的健康與幸福。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