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責任教授,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有關“隨著帶薪休假落實十一黃金周應取消”的言論以及針對現有春節、十一放假安排的建議,引來各方專家、相關企業、遊客的諸多爭議。
黃金周的起源
追溯黃金周的起源,類似“四萬億”刺激政策一樣,本就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特殊政策。2000年前後,東南亞金融危機,外貿受損,發展旅遊産業穩增長,成了應時之需。要旅遊,就要有時間,於是黃金周應運而生。考慮到黃金周集中出行帶來的交通、安全等公共問題,國家還專門成立了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
黃金周的弊端日益凸顯。它就像一個暴飲暴食的人,正因如此,相關部門一方面取消了“五一”黃金周,另一方面,自1995年帶薪休假從被寫入《勞動法》之後,國務院第一次頒布了關於帶薪休假的細則性規定——《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一個共識日漸清晰:中國旅遊産業的發展,不能靠黃金周這道甜點來充饑。【詳情】
“黃金周”已經變成 “黃金粥”
近年來黃金周的全民集中出行,加劇交通擁堵、景區爆棚、秩序混亂、服務品質差等問題,早已讓人嘖有煩言。但是,每年的假期就這麼幾天,黃金週期間你不出去,其他時間你就沒法出去,大多數人只能一邊抱怨,一邊照樣出行不誤,活生生把黃金周擠成一鍋“黃金粥”。
如果帶薪休假制度能早日落實到位,每個人都能分散、靈活地安排自己的假期,即便國家沒有明文取消黃金周,它也將變成一種正常、“消極”的存在,幾萬幾十萬人同時涌向某個景區的“黃金粥現象”,自然將淡出歷史舞臺。【詳情】
期待帶薪休假早日落實
正式因為不少公眾正常休假權和更多的加班工資得不到,不是因為法定節假日太少,而是因為休假權落實、執行不到位。落實不夠的主因,一方面帶薪休假並非法律強制性規定。雖然1995年,帶薪休假制度就被寫入中國《勞動法》,但目前為止,國務院並沒有頒布帶薪休假實施條例;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來,帶薪休假會對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企業的用工成本造成一定影響。客觀而言,中國的法定休假時間,在國際上不算長,落實休假權不至於對企業競爭力造成多大的傷害。更何況,休假權是一種權利,不該動輒侵犯。
不管怎樣,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帶薪休假,增加了全民的福利和幸福指數,有利於社會健康穩定。還是那句話,正視中國帶薪休假等休假權,落實不夠的事實,並致力於早日改善,這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包括蔡教授在內,公眾和社會關於法定節假日如何放更科學的建議很多,並具可操作性,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同時,也應儘快兌現帶薪休假,不再是選擇性兌現,早日普照所有勞動者。【詳情】
告別黃金周也不是什麼壞事
數字勝於雄辯。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今年國慶黃金周的旅遊接待人數、旅遊收入將創歷史新高;但出境遊增幅將大幅超過入境遊,今年中國出入境旅遊貿易逆差突破1000億美元已成定局。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的旅遊收支自2009年由順差轉為逆差,2012年逆差額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旅遊收支最大逆差國。
這些數字説明幾個道理:一是逆差太大,拖累國際收支平衡,影響旅遊産業轉型;二是逆差的背後,揭示了一個真問題:中國旅遊業的紅火,是有錢有閒人的遊戲,而更多工薪階層,並沒有成為旅遊內需的主力軍。從數值和國際標準來看,中國每人平均GDP已進入中等偏高國家行列,旅遊業按理不應該是外熱內冷的狀態,那麼,“有錢無閒”顯然是重要肇因。於此而言,轉變集中放假模式、走向分散休假狀態,這是經濟轉型或權益落地的必由之路。【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