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標題圖片
 

聚焦

  • “民主”一直是台灣社會所引以為傲的資本,也是在與大陸交往過程中著墨甚多的議題,然而隨著“臺式民主”的不斷演進,其弊端和消極面正日益顯現。美國政府和西方媒體曾稱台灣為“亞洲民主的燈塔”,但目前其語氣不再那麼肯定。

     

  • 佔領“立法院”是民主作為嗎?

     

     

     

    此次學運中的“亮點”之一就是長時間佔領台灣“立法院”,並一度攻入到“行政院”中。根據學運發起人的説法,佔領“兩院”是因為台灣“立法院”在審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過程中程式存在瑕疵,而且“立委”受制于黨的紀律約束已經失去了代表民眾的正當性,所以必須推翻代議式民主,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後來又加上了一個新的説法,佔領“立法院”是與馬英九當局談判的籌碼。 

     

    這是民主精神該有的作為嗎?民主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就是和平與理性,以及確保在法治之內。如果沒有了和平、理性與法治,所謂的“民主”很有可能演變為暴力和革命。如果是在西亞北非等所謂的專制國家可以得到理解和認同的話,在已經邁入“民主社會”的台灣似乎就缺乏説服力。[詳情]

     

     

  • 説不清楚的反對,毀了學運

     

     

     

    反對服貿的人群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根本不了解“服貿協議”,或對其一知半解,由於受到鼓動和從眾心理而反對;二類是部分受到衝擊産業的人,由於簽署“服貿協議”將給其帶來利益損失,因此出於生計考慮而反對;三類是有“獨派”意識形態立場的人,對兩岸簽署的任何協議都持反對立場。這三類人,無論其反對理由為何,都不符合民主精神。[詳情]

     

    台灣大學生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運”眼看著升格為推翻現有秩序的“革命”。學運,可以;革命,也可以;反服貿,更可以。問題是:已經造成無政府的“學運”持續了一週,卻沒有説明這場運動的目的“反服貿”到底反的是哪條哪款?哪部分內容傷害了台灣?

     

    沒説清楚反對什麼的反對運動,毀掉了學運,毀掉了民主。不是轟走了民意代表自己就能代表民意,更不是衝進了行政機關自己就握有“退回服貿”的權力,如果照此辦理,衝進法院、外事機構、領導人辦公室,我反對所以我就佔領,我“學運”所以我就有理,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除了收穫幾個“學運領袖”,台灣贏得了什麼?[詳情]

     

     

  • 對兩岸服貿協議勿持短見

     

     

     

    服貿協議對台灣地區的經濟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否會對台灣中小企業形成衝擊?從具體內容看,大陸方面在超過80個市場領域給予台灣地區高於WTO標準的開放,這延續了大陸一貫的“讓利”思維,台灣地區有望因此獲得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台灣地區的統計也表明,自逐步開放陸資赴臺以來,在中小臺企密集的製造業、服務業開放率已分別達到97%60%,但是並未衝垮中小臺企。實際上,兩岸開放的歷程表明,原本在臺屬於小企業的旺旺、康師傅等正是憑藉大陸市場才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兩岸具有相近的商業文化基因,雙邊年貿易額已達到近2000億美元的規模,大陸多年穩居台灣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可以説,構建更自由開放的雙贏市場,兩岸獨具優勢。從歷史經驗出發,從台灣經濟的未來出發,對於兩岸服貿協議都不應該持有短見。[詳情]

     

     

  • 當前的台灣,另一種形式的顏色革命

     

     

     

    毫無疑問,目前台灣的“民主”是不成熟的。台灣很多的社會運動是為了深化民主,包括此次學運也是打著這樣的旗號,但卻一次次無功而返,甚至南轅北轍。原因是什麼呢?

     

    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民眾“國家民族認同”的混亂。西方自由民主理論家達爾和林茨都認為,民主的首要前提是民眾具有相同的國族認同,否則民主只能是分裂社會的工具。在台灣,藍綠兩個陣營對於台灣前途和“國族認同”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一涉及到兩岸議題就會出現壁壘分明的分裂,毫無對話妥協空間。試問,在這樣的社會中,民主能深化嗎?[詳情]

     

     

結束語

服貿協議是一爭議性議題,民調顯示支援者及反對者不相上下;且程式爭議大,實質爭議較小。這場學運使民眾有了聚焦于爭議的機會,但服貿協議的法制結論為何,仍須待民主機制決定,不能決定於任何“民王”的命令或挾制。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