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標題圖片
 

聚焦

  •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頭戲。形形色色的“擇校熱”,不僅助推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兩極分化,更讓公平教育權利走向貨幣化、權力贖買化。好在這些年,為破解擇校熱,職能部門也從頂層設計上彌合斷裂。

     

  • 取消擇校生的步子可以更快一些

     

     

     

    擇校生是怎麼産生的?有數據稱:2013年高考,西城區文科一本率51%,東城區47%,海澱區29%,朝陽區25%,豐台區24%,西城區跟豐台區相比差出一倍多。這在其他大中小城市,基本也是相差無幾的現實,有高考霸王班、霸王校,就一定有地方教育的弱質短板陪襯著。家長不是傻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凡有點辦法、有點能量的,誰不想把自己孩子的起跑線偷偷往前挪一挪?從這個意義上説,如果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在配置與使用中“削峰填谷”,憑什麼要求家長在擇校的時候“大義滅子”呢?

     

    北京今年“全面取消擇校生”,優質高中名額不再“推優”,讓劃片就近入學的聲音更加真實了一些、可信了一些。這當然有個大背景:今年教育部在推進教育公平、破解擇校難題上,明確給出了時間表——“到2017年,19個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更透露,今後主管部門還將從學校管理模式改變的層面來破解“擇校熱”。

     

    取消擇校生的步子可以更快一些:一方面,要從制度設計上強制推進,儘量少留下類似“5%”這樣的政策口子;另一方面,長遠而言,“強校帶弱校,推行學區一體化管理,探索學校託管;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等配套改革亟待深度推進。教育公平也是百年大計,動真碰硬才能夢想成真。[詳細]

     

     

  • 不能讓劃片入學成為學區房的“盛宴”

     

     

     

    近幾年,就近入學政策作為推進教育公平的一個舉措,在很多城市已經實施。可是很多家長在了解了家門口的學校、作過一番考察、算過一筆成本回報賬之後,卻寧可起早貪黑、全家陪讀、讓孩子從小備戰小升初考試,也要擇校。家長的選擇無可厚非,因為在很多城市,學校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無論歷史文化、辦學傳統,還是管理水準、師資力量等。信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誰又會甘心放棄更好的學校而讓孩子就近入學呢?

     

    那麼,怎樣才能既不違背政策,又能進入好學校呢?很多人把目光轉向了學區房。在名校的片區擁有房子,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就近入讀名校。於是,學區房的價格應聲而漲。在濟南,名校學區房的價格已接近房屋均價的2倍。尤其是在有的城市嚴格劃定學區、出臺擇校生不享受優質高中到校指標等配套政策以後,擇校便開始由拼關係、拼條子轉向拼財力、拼房子。 

     

    就近入學,禁止擇校,既是義務教育法的要求,也是整治當前教育領域諸多頑疾的突破口。但要讓廣大家長和學生自覺自願地就近入學,必須靠地方政府落實教育責任,盡最大努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同時改革應試教育制度,嚴格落實配套政策。否則,就近入學政策難免不會演變成一場學區房的盛宴。[詳細]

     

  • “劃片入學”更顯公平

     

     

     

    這次北京改革中考招生政策,取消擇校生、優質高中拿出一定名額分到區域內普通初中等,可以看作是對義務教育劃片招生政策的銜接。這也就增加了普通學校的優秀學生進入優質高中的機會,對於保障劃片入學之後的教育公平至關重要。

      

    教育部要求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各地能否率先把優質初中納入這一目標之內。教育部提出了90%的目標,可是各地在落實的時候,這個目標中應該包含哪些學校,哪些學校又可以在90%之外,又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實際上,社會關注義務教育的公平問題,焦點多集中在那些優質學校、優質資源,在招生、資金配套等方面享有各種特殊優待。如果,進入90%目標以內的都是些普通初中,而10%皆是優質初中,那麼,改革的效果無疑打了折扣。在接下來的落實過程中,應警惕有些地方以此方式架空劃片入學改革。而最佳策略,就是把優質初中推在改革的潮頭。

      

    要想讓每一階段的招生都經受得住公平性的質疑,須繼續壓縮招生的非正常操作空間,需要更負責的公開、透明機制。過去民眾對一些優質學校的不滿,其實並不是反對所有好的學校,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過程不夠公平,總是為特權、為各種關係、門路留下一扇後門。這次北京中招全面取消擇校生,是一個進步,就減少了不透明操作的空間。如果,例外總是難以避免,那麼,例外招生就應該置於更嚴格的監督機制下。例外招生的學校有責任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向社會公開其招生結果,並向公眾説明緣由。[詳細]

     

     

  • 均衡教育資源是關鍵

     

     

     

    客觀地講,近年來,教育資源經過整合,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但是學校之間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體設施的差異,也有師資力量與教育環境的差異。現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資源與扶植薄弱學校,仍停留在推進校園標準化建設的階段。如果説硬體重要的話,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主要還是看師資力量、育人氛圍與教育底蘊。何況,在教育投入尚未顯著增長的情況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規模投資薄弱學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見影,而投入薄弱學校收效較慢。地方政府更願意把有限的財力向名校傾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義務教育資源,解決擇校問題不會一蹴而就。這既需要中央與地方財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拿出誠意、付諸行動,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熱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視薄弱學校發展,如果教育評價機制與教育政績觀不改變,即便教育部出臺了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指導意見,地方教育部門與學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各種辦法掏空教育部小升初新政的政策善意。[詳細]

     

    (編輯:楊公振)

結束語

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的目標任重道遠,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是重中之重,劃片入學無疑是政府下的一記猛藥。雖然這一政策還需要更完整的配套政策輔助完成,但是它的推出,必然會給更多孩子帶來平等的教育環境。教育平等了,讓每個孩子的受教育權利得到保證,社會平等就邁出了新的一步。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