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接連刊載關於公務員待遇縮水的報道,激起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有80後公務員自曝福利銳減並揚言正考慮辭職,也有媒體認為這些叫苦的公務員在“撒嬌”;有評論擔心如今整頓作風的禁令雖多但難保只是“一陣風”,也有學者認為“當官不易將會成為一種常態”。
無論是撒嬌還是實情,如今的風向確實已出現微妙的變化。此前有媒體盤點,從2013年初到今年1月15日公佈的中紀委三次全會公報,中央已連發15道禁令整治不正之風。從公款旅遊到公務宴請吃喝,從月餅年貨等節禮到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各種與公務員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灰色利益,都受到了限制。
這裡面有點誤解
簡單將公務員工資與企業員工薪酬相比較,顯得頗為怪異。企業員工的薪酬,一般遵循的是市場“定價”,不乏一定的激勵機制,且有些上市企業的員工薪酬更是與企業利潤相掛鉤,出現較高的待遇並不讓人覺得突兀。而公務員工資,基本上由中央或省級政府統一制定,分為職務工資與級別工資,儘管職務工資與行政級別掛鉤,但差別並不驚人。
關於公務員工資,輿論場目前有兩種“誤解”。一是認為公務員普遍權力大、收入高、待遇優厚;二是認為所有的公務員都有看不見的灰色收入,或者能通過其他方式斂財。事實上,大多數公務員特別是基層公務員,少有權力變現的機會,其收入並不多。普通公務員收入不高,承擔的責任卻不小,外界看來公務員很體面,而“圍城”中的不少公務員卻嘖有煩言。將公務員臉譜化、標簽化甚至污名化,對公務員並不公平,容易刺傷人心;不分青紅皂白,武斷地認為所有的公務員都有機會權力尋租,甚至已經權力尋租,同樣是輕率而輕佻的。[詳細]
真假“哭窮”
真正窮的公務員不是沒有,在現實中會佔到不少的比例。比如那些生活在邊遠地區的底層公務員們,他們的收入的確不高。即便在諸如深圳這類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裏,底層公務員的收入也不是很高。之所以説底層公務員收入不高,就是因為他們除了工資收入,就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了。而這類公務員的工資收入,和時下飛漲的物價相比,會讓他們有“欲哭無淚”之感。
還有一些公務員則是假“哭窮”。這類公務員表面上收入不高,實質上其背後隱藏有灰色收入。可以説,他們工資基本不用,靠灰色收入就足夠其風光生活。比如前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在還是南京市代理市長時,曾經很“親民”和“深情”的説過,依照他的工資收入,哪怕是十年,在南京也只能買個小房子。可季建業的“收入”果真如此不堪麼?事實證明,季建業完全不用靠自己正常工資生活,他的非正常收入要遠比正常收入高出很多倍。[詳細]
如何“加減”公務員工資
偏遠地區基層公務員、高房價下大城市的年輕公務員,他們的工資相對來説確實低了些;還有那些“5+2”且“白+黑”的公務員,他們也應該體現“按勞取酬”。但總的來説,公務員如果要實行普惠制加薪,那應該做“加法”之前先做“減法” 。
首先,公務員的灰色收入應減至零。公務員的所有收入,應該明明白白地向廣大納稅人公開,並接受社會監督。其二,人員編制要裁減。659.7萬、678.9萬、689.4萬、702.1萬、708.9萬——從2008年至2012年底,四年間全國公務員數量增長近50萬人。這其間,有些公務員,五十二三歲便令其“退居二線”而讓其“上班時間逛大街、逛公園”;而紀檢、監察機關去暗訪,有的公務員上班時上網玩遊戲,甚至於上班時間去菜市場買菜。[詳細]
而給不給公務員加薪,按理説是由廣大納稅人説了算的。納稅人看你服務態度好幹活賣力,也不可能不給你加薪;要是你幹活不賣力,還只知一味的索取,納稅人就有權將你解雇了。在企業裏,企業主會如此,那麼我們納稅人是否有這個權力呢?那些“哭窮”的人大代表,是否考慮過納稅人的感受和體會,又是否能説出一個讓納稅人心服口服給你們加薪的理由呢?[詳細]
當官本該不易
這種針對官員和權力的監督、約束制度,不僅包括其工作領域、“白色”利益,也同樣包括和官員、公務員生活相關的監督、約束規則、制度,同樣將官員、公務員可能的“灰色利益”包含、覆蓋在內。道理很簡單,由於官員、公務員手握公權力,而這種公權力賦予他們在特定領域“生殺予奪”的能力和權威,這種能力、權威很容易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尋租和交換的籌碼,為官員、公務員及其家屬帶來職務行為以外的私利。官員、公務員地位越高、權力越大,其“私生活”就越來越不能不“無私”和透明,不能不被隨時隨地置於制度的約束和輿論、社會的監督之下。
權力這東西,原本就具有極大的腐蝕性和殺傷力,如果手握權力的官員、公務員當官當得太容易、太輕鬆自在,就意味著制約和監督權力的機制出了問題,歷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一旦如此,就一定會出大問題。官員、公務員享受一定的工資、福利待遇,但相應地也要犧牲許多自己和家人的隱私、便利,接受較常人更多的監督和制約,一言以蔽之,“當官不易”,本就是法治社會的常態和必然。[詳細]
(編輯:楊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