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假日辦曾於今年10月和11月先後兩次就2014年節假日安排面向社會徵求意見。特別是11月曾推出三套方案通過網際網路請網友投票,從投票結果來看,保留春節、國慶兩個七天長假的C方案得到較多支援,但最終方案尚待國務院辦公廳發佈。
12月11日,2014年節假日安排正式公佈:明年春節和國慶分別調休放假7天。春節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曆除夕至正月初二恢復為正月初一至初三;元旦放假1天;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全部調休或連休放假3天。
此方案一齣,便引起輿論的熱烈討論。
媒體關注度:對於“除夕不放假”的“制度善意”並不買賬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清研諮詢的數據可以看出,12月9日正值週一,媒體已經透露2014年節假日安排將於本週公佈,為正式公佈做好預熱工作。由於之前的節假日徵求意見中,網友參與度很高,因此在正式公佈之前,媒體的關注度主要集中在猜測上。
經過9日、10日兩天的預熱鋪墊。“2014年節假日安排”終於在11日晚公佈。雖然國務院辦公廳公佈時間選在下班之後,但是媒體對此新聞的敏銳性並沒有因此減弱。12月11日的新聞關注度在短短幾個小時裏迅速攀升到峰值,相關媒體刊發量高達29580條。
公佈方案後的第二天,媒體評論和專家解讀佔據輿論關注的主要部分,同日,“2014年放假安排”成為百度熱詞排行榜的榜首。隨後“朝鮮張成澤事件”和“嫦娥落月”等重大新聞使媒體視線轉移,對此事的關注度也迅速回落。
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呈現三大亮點:單日節日逢週三不調休;除夕不再是法定節假日;告別“加長版上班”。這三大亮點中,第一條和第三條均得到網友和媒體的認可。但是“除夕不放假”卻引來輿論一片譁然。媒體既不吝惜評論,也不吝惜辟出版面來發表網友們精彩的吐槽。
以新華社中國網事為代表發問“春節多放一天假會怎樣?”央視《焦點訪談》也稱,有關部門表示,由於時間倉促,2014年的假日安排還不是很完善,今後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讓放假安排更完善。
四川線上發表文章例數《對2014年放假方案的“三個失望”》:首先,除夕放假被取消。除夕被納入春節假期。其次,增加假期成泡影。再次,五一長假未恢復,我國長假太少。
“除夕不放假”被認為是此次放假安排中最難以被接受的一處。而由此引出了媒體對“節假日安排制度”的深層討論。
《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直接批評《春節假期來回挪豈不成了“朝三暮四”》:我們認為,在沒有假日增加的情況下對春節等重要節日的安排做調整,是很不慎重的做法。休假安排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傳統的重要記憶點。即使有不方便處,它也會成為全社會的習慣。為了一部分人的要求而打破這種習慣,這是自討麻煩。這次全國假日辦在原有假日總數的情況下搞“朝三暮四”,實際是在做無米之炊,煮出來的只能是一鍋怨聲載道的輿論。
中國新聞網同樣發表評論《除夕不放假頂了制度化的腰》質疑放假安排的制度缺陷,指出除夕“去法定化”,從制度上讓一些人産生了“相對剝奪感”,這應該有違制度化的初衷。得以確立的制度當一以貫之,所謂制度善意更應該是一種程式正義。“約定俗成”的社會觀念,並不能為所有人的闔家團圓簽字背書,既然是為釋放制度善意而默認的“隱性”福利,理當不吝制度支援。
《人民日報》試圖通過數據來為輿論滅火:我國法定節假日天數已接近世界平均水準,不宜再增加。對於《新聞晨報》“我國法定節假日天數11天與世界平均天數非常接近,但為什麼我國職工總體休假水準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準?”的質疑,《人民日報》回答:癥結在於我國職工帶薪年休假與世界平均天數有較大差距。
長久以來談到休假問題,媒體討論最終都會落到“帶薪休假落實”上來。
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雖然法定節假日天數不短,但總體來看難以滿足國民休假的需求。《新京報》就發表評論分析:滿足國民休假權利,需要法定節假日和帶薪休假制度“兩手抓”。明明是帶薪休假制度“肌無力”,大家卻要在法定節假日這邊做手術,所以,總是有些不太對路。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定節假日或應根據情況通過立法程式調整,不過,當下最急迫的問題還是,怎樣讓已有的帶薪休假制度更有效地落實。
總結起來,輿論對於“除夕不放假”的“制度善意”並不買賬,而“帶薪休假”的老問題還是抱怨的癥結所在。
專家意見:新放假安排是為鼓勵帶薪休假
國家假日辦在假期制訂過程中曾廣泛徵求公眾意見,但此輪方案出臺後,依然遭到了廣泛質疑。
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尚潔表示,“除夕”沒有進入法定假有些意外,按照中國的傳統民俗,除夕有新舊交替之意,而且“一年連雙歲”,是中國“年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中國人習慣於守歲、祭祖,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年夜飯”,充滿了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將“年三十”排除在法定假期之外,不是很理解,其實應該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
除夕回家團圓的傳統沒有得到制度保障,從民俗和公眾心理的角度講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然而參與制定“2014節假日休假方案”的專家們通過媒體向公眾傳達的是“制度善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從各單位實際放假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單位除夕當天是約定俗成地放假,因此,春節長假若從初一開始,則除夕實際上成為一種“隱性”福利,但如果從除夕就開始放假,那麼就相當於民眾少了一天假期。
“我並不主張取消除夕假期。”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稱,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億人,春節又是我國最傳統的民俗節日,“勢必涉及到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蔡繼明透露,此前,在發改委會議上,自己曾就將除夕放假改回初一表示反對,隨後假日辦公佈的三個方案也接受了這樣的意見。
在“除夕不放假”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蔡繼明透露,在三個放假方案徵求意見前,他曾參加過一次相關的座談會,當時有一種意見稱,即使除夕不放假,單位也會至少給出半天的隱形假期,等於是多放了半天或一天假。而如果除夕放假,又沒有增加春節放假的時間,其實相當於是減少了假日。
國家旅遊局下屬單位中國旅遊研究院旅遊政策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宋子千,也曾多次參與過假日安排的座談和討論。他透露,除夕放不放假,在討論時的確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此次法定節假日安排,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想法,是希望鼓勵落實帶薪休假。比如,在除夕,大家要回家過年的想法特別強烈,想要回去是客觀願望,那麼可以把帶薪休假結合法定節假日,就可以讓員工早一點回家,以做彌補。
雖然“除夕不放假”的初衷是為了“多蹭半天假”並鼓勵“帶薪休假”。但是這种先斬後奏的打擊,普通民眾一時之間很難緩過神來。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林亦府認為,這個問題折射出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訂過程中仍存在過程不透明、資訊不對稱、公眾缺少有效參與平臺等問題。“應保證各個群體都有表達訴求的機會,最終建立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訂的長效機制。”
網友輿論:又是一次“吐槽”和“自嘲”的堂會
“2014節假日安排”一齣,自媒體上討論熱烈。
微網志關注度趨勢與媒體關注度呈正相關趨勢。但是討論內容卻並不像媒體那般理智和深刻。由於微網志用戶代表著輿論最末梢,微網志發表的內容大多感情色彩濃厚,以個人感受為出發點,多以調侃為主,因此,對微網志上的“吐槽”並不意外。
有媒體總結了微網志上的“槽點”:2014所有人年假都少了(除夕必請);2014中國好公司“新標準”出爐——春節前放假一週;四分之三的中國人告別吃年夜飯的傳統習俗;2014年春晚創史上最低收視率,所有人都在回家路上。
一些媒體和機構的官方微網志也參與討論,而大V們的微網志言論顯然比在媒體上發表的批評力度更大,戲謔成分更高。
@鳳凰網:【微倡議:#除夕慰問公務員#】11日,國家假日辦發佈2014年放假通知,規定除夕要上班。有網友呼籲,除夕當天去你附近的政府部門慰問公務員,屆時,記得拍照發微網志記錄公務員們忙碌的身影喔!
@廣東工會:【除夕不放假近九成網友不滿意】11日晚,2014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發佈,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日。這也成為網友吐槽焦點。在新浪關於“如何看待2014年放假安排”的調查中,截至12日上午9點,接近6萬人參與,88.4%的調查者不滿意除夕不再是法定節假日,支援者僅為8.1%。
遼寧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大型民生類節目《新北方》官方微網志@新北方:【瀋陽多家企業表態:除夕也放假】2014年放假安排已經出爐,網友們對假期的各種遐想也塵埃落定,除夕當天不再是法定假日,對於很多異地上班族來説,確實有點桑心啊!瀋陽一些企業表態:除夕會給員工放假,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知名時評人,《工人日報》社會週刊編輯部主任@石述思發表微網志評價2014年放假安排:1、假日辦贏了,公眾輸了;2、徵求公眾意見原來只是個姿態,目的不是聽公眾怎麼説,而是為了證明有關部門多麼尊重民意;3、傳説中的春節假期延長和恢復五一長假是公眾意淫;4、廢掉除夕是為了幫助公眾在春節更好地圓中國夢;5、比帶薪休假更迫切的任務是廢除假日辦。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朱繼東在微網志上質疑全國假日辦有沒有必要存在:三套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方案被網民稱為是“逗你玩”,這也是很多人對這種所謂徵求民意嗤之以鼻的重要原因。而“除夕不放假”更是將傳統文化習俗扔到了垃圾堆裏,難怪不少人呼籲取消假日辦!
國家發改委城鎮發展中心研究員、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評論員楊禹從“程式正義”的角度分析:有人解釋説除夕不放假是因為這一天本來很多單位就變相放假。這種解釋實在缺少法治精神、契約精神。這是認可並鼓勵全社會拿一天工資卻偷懶一天。是法定假日,咱就大大方方休假。是法定工作日,咱就認認真真勞動並獲得報酬。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切依法辦事。
輿情點評:求得民意“最大公約數”是最難的問題
歷來在假期調整的問題上,休假方案就很難讓所有人滿意,經常會出現“調整一次、吐槽一次”的輿論現象。此次“除夕不放假”的假期調整結果就是,放不放假都會招來批評,改過來改回去都有意見。
從“制度善意”的角度來講,新的休假方法在發佈之前進行了民調,發佈之後也解決了“調休”和“加長版上班”的問題,而“除夕不放假”也是意在增加“隱性福利”。
但這裡存在著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在中國除夕這個最重要的節日,依靠“企業良心”來增加休假的方式實在缺乏制度保障。第二,這種休假方式給公眾帶來了嚴重的“制度剝奪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指出:傾聽民意、順應民意遠非易事。一方面民意本身就有分歧,各有各的理由和訴求,求得大家都滿意其實相當有難度。另一方面,利益受損或要求未得到回應的人會強烈表達不滿,而滿意的人往往並不發言。因此我們會感到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是向這一方面説的。
如果“除夕不放假”在安排公佈之前就放到民意調查中進行討論,勢必不會給公眾帶來如此大的衝擊感,假日辦也能充分掌握公眾的情感傾向。在節假日安排這種關係到每個人的事情上,如何求得民意的“最大公約數”是最難的問題。政策制定之前就應儘量掌握公眾訴求,達成共識,否則很難避開“改來改去都是錯”的困局。
>>>>閱讀原文
(文中相關數據由清研諮詢提供)
編輯: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