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脈絡
10月25日早上8時,浙江溫嶺發生患者刺殺醫生事件,致一死二傷。該事件迅速引發輿論關注,成為競相追逐的熱門話題。新浪微網志、騰訊微網志也推出相關版塊供網友討論。在浙江台州醫院院長,骨科醫生@陳海嘯的微網志上,關於遇害醫生王雲傑的悼念微網志也被網友大量轉發。僅25日當天,該話題相關網路新聞即超過2300篇,相關微網志超過2.3萬條,話題輿情熱度快速上升。
26日,針對殺醫事件的新聞報道暴增至6100余條,微網志熱度則較前一天有所下降。至27日,話題相關輿情熱度出現回落,但對事件的相關討論仍然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28日早上,數百名醫護人員聚集在浙江溫嶺市人民醫院廣場內,悼念25日遇襲身亡的醫生王雲傑,並抗議“醫鬧暴力”。該活動在網上得到全國上百家醫院的聲援,輿情熱度也隨之再次爆發。與此同時,網路開始出現“政府搶屍”、“特警釋放催淚彈”等傳言,對此,新浪認證為中共台州市委宣傳部幹部的用戶@老辣陳香轉發微網志稱:“沒搶屍、沒衝突、沒催淚彈,只有哀悼之情……今晨五點半,死難醫生的遺體已經由家屬和生前同事護送到殯儀館。”澄清了不實傳言。28日當天,話題相關微網志突破11萬條,達到最高峰值。
29日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衛生法學會聯合發表聲明,呼籲全醫療行業、全社會動員起來,對“醫療暴力零容忍”。
30日,針對近期發生的多起侵害醫務人員案件,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機關要始終堅持“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決遏制侵害醫務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31日,據“中國政府網”官方微網志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浙江溫嶺醫生被刺身亡事件十分關注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因醫患矛盾引發的暴力事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維護醫療秩序。
截至11月1日,“溫嶺殺醫事件”網路新聞總計4725篇,相關微網志56489條,平臺數據累計超過83萬條。數據顯示,話題相關輿情熱度略有回落,其後續發展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暴力傷醫事件頻發醫護群體成新弱勢群體
從10月17日到25日,全國各地接連發生5起醫療糾紛惡性事件:10月17日傍晚,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西院一名患者因搶救無效死亡,六七名家屬闖進重症監護室打砸;10月20日,在瀋陽醫學院附屬奉天醫院骨外一科,一位患者將一名醫生連刺6刀;廣醫二院事件未平,10月22日,南寧120急救醫生出診,醫生因人手不夠想請患者家屬幫忙將病人抬下樓,被患者家屬拒絕,並遭家屬拳打與持刀威脅;10月25日,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生一起故意傷害案件,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王雲傑因搶救無效死亡……
一起起傷醫事件,讓人不禁想要問如今的醫患關係到底怎麼了?從不信任到衝突,醫患關係近年來的惡化表明,當下中國醫護人員正在成為新弱勢群體的代表。他們的生命安全正遭受史無前例的威脅。來自中國醫院協會等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間,中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每年每所醫院發生的平均數從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另據人民日報今年發佈的《聚焦•醫生執業狀況調查》顯示,近十年間,醫患暴力衝突呈井噴式爆發。
如此密集的醫患暴力事件給廣大的醫護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危害,一些醫護人員因此放棄了本已規劃清晰的職業醫生夢,轉而從事其他行業,更有甚者,因為醫患關係的緊張,處於對自身安全考慮,許多醫生越發保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病救人的效率。一些醫護人員坦承,醫患關係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願意推薦保守治療。
而這讓中國年輕一代開始重新審視這一職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已經出現“醫不過二代”現象——據媒體公佈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網民:對醫護人員仍存偏見
據中青輿情監測室“2013年1月至10月傷醫事件”統計中,網路評價一項,指責醫生“自作自受”的言論蓋過了同情理解的聲音。網友“顏是顏色的顏”批評溫嶺醫生的舉標語行為:“黑吃黑、收紅包暗箱操作、視人命如草芥的時候,這些所謂有德的醫生又在哪呢?只不過觸及了自己的利益,醫生就全體出動反抗。”
此次溫嶺殺醫案,儘管同情聲援醫生的聲音不少,但仍有很多網民對醫生表示不滿。事實上,與去年的醫患關係輿情相比,2013年,醫護人員群體自我保護的吶喊更為強烈,但網路對醫護群體依然是罵聲居上。這帶來的是醫護人員群體繼續為醫療體制“承傷”,他們和大眾患者的訴求愈加“錯身而過”,醫患之間更加缺乏共識。
醫生: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同以往傷醫事件發生醫護人員的反映不同,此次溫嶺殺醫事件發生後廣大醫護人員打破沉默,通過各種渠道呼籲嚴懲行兇者。“頻發的醫鬧事件深深傷了我的心,我真不願意再幹下去了,但如果像我們這種兢兢業業努力為大眾健康工作的醫生退出這個行業,受傷的又是誰?”廣醫二院神經內科教授高聰在網路的發問帖被轉發多次。
連日來,不少醫務人員感到悲憤、委屈,這種情緒之強烈,是多年未見的。個別醫務人員還激憤地提出“假如醫生也罷工一天”,經過醫院做了大量細緻的説服工作,醫生們還是顧全大局,繼續來到診室、手術室。
醫生們也在思考:為什麼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醫生得到的社會評價卻越來越差?醫患之間的衝突卻越來越頻繁?
中國的醫護人員普遍認為,媒體輿論對醫生護士的“妖魔化”“污名化”,是導致醫患之間失去信任、關係一步步惡化的重要原因。在那些有關醫療糾紛的報道中,醫護人員往往以收取“紅包”的形象出現,而患者通常被定義為遭受矇騙的弱勢群體,即便發生激烈衝突乃至類似溫嶺這樣的殺醫事件,對患者“不得已”的同情理解也從未缺席。
醫護人員對媒體的微詞,得到了不少網民的聲援,一些網民指責媒體在醫患關係緊張問題上沒有起到正面作用。氣象學博士後、天涯著名寫手@大臉撐在小胸認為,某些媒體和個人,好像完全不記得正是他們當年那些不負責任、黑化醫生、激化矛盾的報道,在為加劇醫患矛盾煽風點火。現在這幫人又打了雞血一樣為溫嶺搖旗吶喊,恨不得醫生們立馬赤膊上陣去掐police。其實這些人根本沒有立場,他們唯一盼望的就是混亂和衝突,至於誰真正受了多少傷害他們才不在乎。
媒體:醫衛制度積弊是醫患矛盾的根源
10月以來,各地相繼發生多起殺害醫生事件,其嚴重程度令人髮指,頻發的醫患惡性事件鬧得人心惶惶,作為媒體,尤其是中央媒體對此更是積極評議。媒體認為落後的醫衛制度是醫患矛盾長期存在的根源。
作為媒體的帶頭大哥《人民日報》一馬當先,連續兩篇評論直指醫衛體制積弊。評論《暴力傷醫折射體制積弊》稱,醫患信任解體,有著複雜而深刻的社會原因。但是,畸形的以藥養醫體制,是導致醫患關係惡化的制度根源。因為全世界的醫生都是靠技術吃飯,惟有中國醫生靠賣藥生存,其公信力自然遭到質疑。這與其説是醫生的道德缺陷,不如説是制度的設計缺陷。
和中央媒體著筆點不同,地方媒體對醫衛體制的評議更顯包容,一遍批評一邊安慰。《北京青年報》評論《三問浙江溫嶺殺醫案:手術糾紛為何一年半沒解決》稱:溫嶺事件的警鐘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唯有徹底的醫改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醫患關係異化、讓醫院血案逐漸絕跡。在破解好加大財政投入、消除以藥養醫、提高醫療保障、縮小城鄉醫療水準差距等課題的基礎上,兼顧好患者、醫生的合理利益,醫患關係鴻溝才有彌合的可能。
同樣是中央媒體,《法制日報》看待醫患暴力事件則多了幾分法理依據。《法制日報》評論《殺醫案折射醫療糾紛解決法律短板》認為,就醫患糾紛社會管理而言,引入人民調解,設立醫療糾紛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堪稱創新醫療領域社會管理的新途徑。
《法制日報》的第三方協調機制得到市場化媒體的持有保留意見的響應。《南方日報》認為:“醫患出現糾紛時,建立可靠的化解機制也十分重要。而我國目前雖然也有處理醫患糾紛的第三方機制,但公信力尚需提高。”
而關於批評醫衛制度呼籲改革的聲音引發媒體 “和聲”一片。羊城晚報的《醫生頻遇暴力,禍起“有罪推定”》、長江日報的《改變醫患關係需“跳出醫療”》、東方早報的《加速醫療改革方能緩和醫患矛盾》、海外網的《重建醫患信任,擋住砍向醫生的刀》、財新網的《刺醫事件頻發折射醫改失敗》、新京報的《“醫不過二代”投射代際傳承斷裂》等。
政府:醫患矛盾尷尬維穩的警示
溫嶺殺醫案發當晚,網路上頻繁傳出“搶屍”之説。自稱在場者指控,由於院方試圖擅自將王雲傑遺體送往殯儀館火化,遭死者家屬及同事阻攔,當地政府出動特警,並使用催淚彈,強行維穩。其中,一幅照片顯示,包括醫護人員在內的大批人群聚集在“沉痛悼念王雲傑醫師”的橫幅下,根據名叫“雲浦陳才雋”的微網志用戶所説,“為了怕影響平安溫嶺評選出動特警強制出殯。王主任老婆跪地請求院長也無濟於事,大批同事涌向靈堂護靈。”
於是,悲憤之情四處流淌。就算是那些平時每每指摘醫德的人們,這一晚也掉轉槍頭,為維權的醫生護士們吶喊。以醫院為背景寫過《心術》的作家六六,更是將溫嶺事件定義為“第一次醫生作為弱勢群體的抗爭”。至此,一起普通的醫療事件因為政府的“維穩介入”迅速變得不太和諧。即便新浪認證為中共台州市委宣傳部幹部的用戶@老辣陳香否認政府“搶屍”,但仍未能阻止網民將憤懣之情投向政府,而政府在應對溫嶺殺醫事件中的表現也被輿情專家批評的體無完膚。
武漢大學教授瀋陽點評溫嶺殺醫事件時稱,輿情處置需要在法治框架下的減震思維,個體衝突不宜擴大為群體對立,民間衝突不宜演化為官民對立。優先考慮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全面資訊公開,避免輿論場充斥著自媒體的衝擊性圖片和情緒性吶喊。此番言論被更多的網民解讀為是對政府慌忙應對的間接批評。
一些媒體人認為,政府息事寧人的做法暗示了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無力應對的短板。傳媒人胡劍稱,惡性事件背後,讓人深思的林林總總,包括但不僅局限于政府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理方式和方法,長期存在的醫患關係緊張的局面需要靠主管部門花點力氣去梳理,不能徹底解決也要緩解,不要等到爆發群體事件之後才姍姍來遲,敷衍了事。
輿情點評:反對醫患暴力漸成社會共識
一份《醫院暴力零容忍倡議書》,就是在王雲傑喪命後幾小時被發佈出來。是@健康界網站帶頭呼籲,並獲得包括@急診科女超人于鶯、@協和章蓉婭在內的業內意見領袖響應:“如此下去,醫將不願醫,患將無所醫...我們不能把疾病和死亡對生命的挑戰完全交由醫院和醫務人員獨自應付...醫院暴力行為頻發,必然造成醫患雙輸,政府失職、行業失聲和媒體旁觀必然造成醫院暴力繼續上演。”
反對一切暴力的呼籲得到了更多的效應,大V@老馬時評微網志稱,反對一切暴力!必須嚴懲暴力行兇者,而且嚴懲不貸。他也認為醫院暴力的根源在於醫療體制的落後。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更是在央視節目中,呼籲要向尊重教師一樣尊重和保護醫生群體,為此他建議有關部門能設立“醫生節”讓社會能給予醫生以更多的關懷。
溫嶺殺醫事件,絕大部分網民譴責暴力行為,表明醫患關係已經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對於事件折射出的醫患矛盾,網民則各執一詞,可喜的是,網民對醫生群體的認識正在發生好轉。誠如白岩松説的那樣,當醫生的心願變成要活著下班回家時,這個社會就病了,而且病得非常重。哈爾濱發生傷害王浩醫生案件後,網路上80%的人站在“殺得好”立場上,深深刺痛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這次溫嶺醫院刺殺醫生案件出現時,相關的留言已更多的是在譴責暴力者。
即便多數網民開始反思醫患矛盾,但部分網民對醫生和醫院的負面情緒仍未消失。更有網民認為,連續發生這麼多起傷人事件,原因在於醫生缺少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因此,要改善醫患矛盾,醫生必須提升自己的醫德,衛生、醫院系統也要注重提高醫生的行醫品質,改進醫院存在的“事難辦、臉難看”作風。
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構建起一個相對比較公開、公平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患者在醫療維權上處於天然弱勢。現行的醫療糾紛調處多由醫療行政主管部門主導,即便有第三方介入,也因為專業知識匱乏而難保公平、公正。不信任的情緒醞釀得久了,往往會以暴力作為突破口,從而發生兩敗俱傷的不幸事件。
所以從長遠看,從目前尚不能有效的解決醫患矛盾的現實看,維護醫療秩序最顯情急。正如李克強總理批示的那樣:“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因醫患矛盾引發的暴力事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維護醫療秩序。”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説過,“醫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言簡意深,患者信任醫生,才會把性命託付于你;醫生有責任,才真心背患者過河。現如今,這種信任已變得稀缺,而要破解醫患衝突,維護醫療持續必須從重建信任開始。
>>>>閱讀原文
編輯: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