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三中全會主要議程包括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問題,會議閉幕後《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對外發佈。境外媒體對此次會議高度關注並對全會公報予以深入解讀。
境外主流媒體密切關注,予以廣泛報道
公報發佈後,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共同社、彭博社、俄新社、韓聯社,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網站,英國《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俄羅斯《獨立報》,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産經新聞》,新加坡《聯合早報》、《海峽時報》,以及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等均迅速反應,播發相關分析評論。從媒體分佈面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均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行了廣泛關注與報道。會議召開前,外媒對三中全會抱有較高期待,並分析預期我將出臺多領域改革舉措。公報公佈後,媒體聚焦公報中的新亮點和新表述。
勾勒未來中國改革總路線圖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2日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12日閉幕。新華社報道説,為期4天的全會聽取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文件被認為是中國今後10年的“改革總部署”,是“描繪未來中國改革的總路線圖”。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1月13日報道,本次全會文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家分析,這項決定應是對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文件,是從全局勾勒未來中國改革的總路線圖。
明確改革總方向和基本目標 路透社11月13日報道,週二出爐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可謂“萬眾矚目”,全會明確了改革的總方向和基本目標,提出將在2020年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其中一些新提法和新舉措也讓市場有了更多解讀空間。包括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及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被視為將推進改革和加強國家安全提至更高的決策層面,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礎性”提法改為“決定性”作用,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香港中通社11月14日報道,在分析人士看來,在制度體系建設上,明確的時間節點的提出表明中共對於體制改革的路徑和方法已經有系統化的認識和十分明確的目標。在外界看來,在中央最高層建立改革專門機構,無疑體現了中共強力推進改革的決心
確立未來十年政府運作基調 德新社11月12日報道,中國執政的共産黨12日公佈了中國未來10年“全面深化”經濟改革的藍圖。改革的內容包括縮小國企的權力、擴大農村土地權、放鬆約2.6億外來人口的戶籍限制、改善社會保障、加速城市化進程和加強法制。他們還將深化並加速該黨在過去10年內形成的很多現有政策,以調整發展模式,讓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離一直依賴出口和投資的模式。
韓聯社11月12日報道,三中全會通過相關文件,未來10年中國政府運作的基調已經確立,那就是深化改革。而未來中國將進入自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更加深入進行改革的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在歷經30餘年的改革開放後,在牢牢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各種副作用也隨之而來,必須通過深化改革“維持健康的肌體”。
將導致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變革 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10日報道,9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或許會是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以來導致中國發生最大變革的一次會議。三中全會將檢測習近平的“新鄧小平”成色。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相關文件,中共下一步改革意在進一步解放生産力並力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分享發展成果。
俄羅斯《生意人報》網站11月9日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被認為是中國2013年度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新一屆領導人將確定未來十年的改革方針政策。中國是否會保持現有的制度,中國是否能在GDP總量上超過美國,中國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國自然資源的需求是否會增長,都取決於改革的成功與否。
將深刻影響中國未來發展走向 路透社11月7日報道,中國領導人將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今後數年的改革議程,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30年後,把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引上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歷史上的三中全會往往是重大經濟改革的跳板。新領導層往往在頭幾個月先花時間熟悉問題,達成共識,隨後推出改革措施。在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政策;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中國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後中國開始真正全面融入世界經濟。
美國《時代》週刊11月13日報道,公報承諾了一些重要改革。比如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從嚴重依賴投資轉向更大的消費至關重要。還承諾擴大自貿區、放寬投資管制、財政改革及增加司法獨立性等。所有這些,若得到貫徹,對於支援中國進一步增長非常重要。
對全球經濟政治産生重大影響 路透社11月7日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球經濟和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要大於受到媒體和金融市場關注的美國預算之爭、各國央行會議和選舉,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中國必將長期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政治超級大國。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11月8日報道,習近平針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講話激發了外界對中國經濟改革新方向與新增速的期待。中共領導集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推動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對澳大利亞的前景至關重要。
《印度時報》11月14日報道,北京公佈了今後10年的改革計劃。從印度的視角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不滿足於目前人人羨慕的7.5%的增長率——儘管其GDP是印度的四五倍。印度許多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對西方看法負面,對中國卻有正面看法。中國的榜樣及其在此次三中全會設定的長遠計劃,更應刺激我們採取決定性行動,重啟印度經濟。[詳細]
集中解讀三中全會公報中的重要資訊
境外媒體集中關注全會公報內容,不僅大量引用公報原文發表消息性報道,並且深入解讀公報所透露的重要資訊。外媒高度評價《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意義,認為《決定》“描繪未來中國改革的總路線圖”,“明確改革的總方向和基本目標”。媒體尤為關注有關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表述,以及設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個機構。外媒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礎性”提法改為“決定性”作用,令人“眼前一亮”,表明政府將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徹底激活中國市場經濟;設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個機構,標誌著我將推進改革和加強國家安全戰略提至新的高度。此外,外媒對具體領域的改革也進行了分析,認為公報呈現出許多改革新亮點。預計隨著《決定》在近期的正式公佈,外媒還會掀起新一輪的解讀熱潮。
宣示中共將進行全面深水區改革 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12日報道,中共中央高層批准了一項廣泛的政策綱領,為市場在經濟事務中話語權的擴大、農村人口權利的保障敞開了大門,同時,綱領也重申北京仍然牢牢掌握著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路透社11月12日報道,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於今日閉幕,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據此看來中國領導集體將借此機會重塑中國經濟並鞏固黨的權力。
台灣《聯合報》11月13日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學者楊開煌表示,這宣示中共未來十年將做全面、深水區的改革,以經濟改革帶動政治、社會等改革。
成立領導小組致力攻堅克難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3日報道,中國將建立一個中央“領導小組”來充當各項改革工作的先鋒,此舉凸顯了新領導層克服各項長期障礙以深化改革的迫切願望。該小組將致力於“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一形式凸顯了領導層振興改革的決心。由於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阻撓對財富和資源進行更公平的分配,改革一度發生停滯。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劉山鷹説:“中國領導層沒有被利益集團嚇倒,並誓言改進他們的計劃。這顯示,中國的改革將進入新時期。”
美國彭博社11月13日報道,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説,中國將建立一個“領導小組,深化改革”,該小組將負責更寬泛的規劃及協調政策,並監督實施。渣打銀行駐香港大中華區負責人史蒂芬•格林説,此舉“非常積極”。而蘇格蘭皇家銀行駐香港首席中國經濟專家高路易説,該小組也許有助於克服來自反對改革的利益集團的抵制。
兩新機構將發揮重要戰略作用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2日報道,“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兩個重要的新機構將在新領導層轉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新興超級大國的戰略中發揮重大作用。新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應會行使類似國家安全局的職能,協調對外關係和軍隊的決策。“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牽頭經濟重組。
美國《紐約時報》11月12日報道,公報還宣佈,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猜測是中國能否突破政治、經濟的困局,通過改革渡過各種深層危機。就此,中共宣佈將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和落實。
將國家安全提升至新的高度 日本《産經新聞》11月13日報道,三中全會決定將新增設“國家安全委員會”。據香港媒體報道,十八大後不久就有人提出了相關構想。該機構統合安全保障和與治安相關的部門,成為習近平政權改革中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另據媒體報道稱,該組織最早將於明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成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可能就任第一任首腦。
英國廣播公司11月12日報道,中國將國家安全、社會管理提升至新高度。根據12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國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承諾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路透社11月12日報道,在十八大報告中以及過去官方的提法裏,絕大多數表述是“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此次三中全會公報的提法是“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基礎性”到“決定性”,一詞之差的意義其實十分深刻。
英國廣播公司11月12日報道,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後發佈的公告,中國將深化經濟改革,以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中共在公告中承諾,將會清除存在市場中的障礙,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還將創建公平、開放和透明的市場機制,並改進市場價格機制。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1月12日報道,分析師利明璋説,承認市場作用是一個“重大轉變”,這一通過改革推動發展的新承諾可以産生深遠影響。
首次在全會提及“司法職權獨立” 香港中通社11月12日報道,在12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中,明確提出了“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這是自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提出“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以來,中共首度將這一帶有司法獨立意義的內容寫入中央委員會全會的公報中。
決定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 路透社11月13日報道,中國出於城鎮化考慮將啟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週二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領導集體決定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分析人士稱這一改革關鍵在於公眾如何向社會公共服務付費,從而決定國家級社會保障網路的成功建立與否。這是城鎮化這一經濟引擎是否有效的關鍵。[詳細]
對中國改革細節充滿期待與疑慮
在外界對會議充滿期待的同時,仍有媒體對我改革的力度抱有疑慮,指出我推進改革面臨諸多“困難”以及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指出“落實改革的細節仍有待觀察”。
公報缺乏細節讓外界難以猜測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11月13日報道,中國新的“改革總體規劃”有很多鼓勵性的語言和暗示,但是缺乏具體細節,讓外界難以猜測。
法新社11月12日報道,分析人士認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只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路線圖”,具體的措施和日程表將在此後公佈。一些專家認為,相關的準備工作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改革之路是艱難的“上坡路” 南非《星期日獨立報》11月10日報道,中國的新領導集體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正制定改革計劃,許多人期待該計劃能緩解國內超越忍耐極限的高壓政策,同時為“已步入下行通道”的中國經濟再度注入活力。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11月14日報道,中國改革取得成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不久將出臺改革的具體細節方案,但當今中國的現實是所有改革具體方案出臺前需要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層層過濾,然後才能成為日益複雜的經濟環境下出臺的新政。
經濟改革需消除體制障礙 美國《紐約時報》11月9日報道,三中全會還未開,中國媒體就已經在稱讚這次會議取得成功了。但中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預先發出警告:除非有伴隨經濟改革的政治改革,否則中國會面臨一場危機。吳敬璉是中國最知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之一,吳敬璉建議的改革良藥對謹慎的黨領導人來説可能很難下咽。
改革面臨既得利益集團抵制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11月11日報道,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改革舉措面臨黨內阻力。會議討論的爭議性議題包括土地改革、放鬆戶籍制度管理、打破國有企業壟斷以及開放金融市場。在這些領域,黨內既得利益集團能從現有體制內獲得更多好處。儘管存在諸多阻礙,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已經為制定長期改革計劃打下保票。
日本《東京新聞》11月9日發表社論稱,三中全會最重要的看點是中國共産黨能否毅然阻止既得利益者反對,推出能夠消除貧富差距、防止腐敗等具體的對策。
政策能否取得實際效果待觀察 日本《讀賣新聞》11月12日報道,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全會閉幕,決定設立面向國內治安強化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以推進市場經濟為主幹的“決定”。這表明瞭習近平政權對維持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顯示出的決心。今後能否推出具有實際性效果的政策成為焦點。
英國廣播公司11月12日報道,中國領導人日前揭曉了未來10年旨在改革中國經濟的一系列舉措。中國高層如今必須説服下級官員執行這些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意義重大,有關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具體改革方案預計將在未來幾天或數周內陸續公佈。這些改革能獲得多大成功仍有待觀察,其影響還得接受時間檢驗。儘管在經濟和社會改革方面達成了一致,但地方官員和既得利益集團執行起來可能並不積極。
英國《金融時報》11月14日報道,值得記住的是,即便在鄧小平1978年主持召開具有突破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人們也是過了很多年後才意識到那次會議的歷史意義有多麼重大。習近平計劃的歷史意義也可能需要時間才能顯現。但是,迅速落實某些措施,例如允許農民出售或抵押土地,或者放開能源價格,將至少表明他的改革決心。實質性的國企改革儘管難度更大,但也將産生更大的影響。過去的35年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面貌,也扭轉了普通中國人的人生前景。如果習近平和他的同事們想讓未來的10年也同樣成就不凡,他們就需要言行一致:拿出真正果斷的行動,來兌現有關經濟自由化的承諾。
內容由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提供
編輯: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