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設計管理與國民期待的博弈
    國家假日辦大張旗鼓的徵求民意的背後,我們看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下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不易,更看到數以百萬計國民對幸福的期待,一場調查不過是政府和民眾互動的有益嘗試,最重要的是,該如何厘清政府社會管理創新與國民期待之間的關係,是一味迎合還是科學引導,取捨間考驗著政府更考驗著一個社會國民的整體價值認同。
長假之爭

輿情概述

10月10日,全國假日辦在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等多家網站發佈“關於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面向社會廣泛徵集意見。網上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你對現行放假安排是否滿意”、“長假是否需要保留”、“小長假是否需要調休”等。

10月11日,“假期調整”相關網路新聞已超過4000條,新浪、騰訊微網志總計已超百萬條。包括香港《文匯報》、《澳門日報》、歐洲時報網、大公網、CFC中文網、聯合早報網、星島環球網在內的十幾家境外媒體刊文關注此事。整體而言此事引發的輿論關注仍在持續升溫。

13日上午,全國假日辦公佈,自10月10日徵集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意見情況,截至10月12日17時,超過211萬人填寫了調查問卷。

從網友留言情況來看,近八成的網民明確表示,對現行的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不滿意”,對是否保留7天長假和3天小長假爭論激烈,不過大多網友都希望增加全年假期總天數。此外,延長春節假期,適當給予假期安排自主權、反對硬湊假期等意見也較為集中。

14日,圍繞假期調正的話題,借助微薄等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假期設計話題持續蔓延網路,因為專家、教授的介入,一時間,假期調整成為“國民話題”。

“節假日調整”相關話題媒體關注度

10月1日以來“節假日調整”相關話題媒體關注度

“節假日調整”話題微網志關注度

10月1日以“節假日調整”話題微網志關注度

“假期設計”----政府社會管理與國民期待的博弈

“假期設計”----政府社會管理與國民期待的博弈

熱議“假期調整”折射社會管理與國民期待供需矛盾

政府社會管理,事關全體社會成員的福祉。加強社會管理水準關鍵在於創新社會管理服務的內容,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此番,假期調整 “緣何引發全民熱議。首先反映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休閒需要與捉襟見肘的假日供應之間充滿矛盾。事實上,國家假日辦“關於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設計得過於簡單,三個核心問題“對現行放假安排是否滿意”、“調借形成的7天長假應不應該保留”、“有無必要調借週末形成3天小長假”,無一不是指向現行節假日安排的,而公眾對“現行”早已心生不滿,超過八成不滿意的調查結果其實並不意外。從這眾多網友參與的調查中,所能得出的最重要結論就是必須對“現行休假制度”進行改革,這也是當前關於假日改革的最大共識。

國家假日辦調查問卷一共只有5個問題,除去年齡和職業這兩個幾乎無關具體假期安排的問題和“現行放假安排是否合理”之外,只給7天長假和3天小長假各留出一個問題。網民“秋天的小草”稱,這樣的問題設置很難反映出網友真實、多元化的想法和意見。

同時受到質疑的是,國家旅遊局官方網站除了明示參與問卷調查的總人數之外,並未透露問卷調查的總結果。僅表示:“全國假日辦對公眾踴躍發表意見表示感謝。數據收集後,我們將委託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進行分析整理,將調查結果送有關部門研究參考。”而在調查中,全國假日辦在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鳳凰網、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網站同時發佈問卷,但各家網站的調查結果並不一致。“把統計數據匯總一下,發佈出來很困難嗎?難道網友只能一家家網站看過去,不能獲得一個總的調查結果?”有網友發出如此質疑。

對法定節假日的合理調整也考驗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此番問卷設計明顯存在傾向性,只給了選擇“支援”和“反對”的權利,而不是提建設性意見的權利,事實上有更多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上網,所以民意調查很難真實反映民意。至於調查可能出現的種種質疑,目前為止,有關方面尚未回應,如此缺乏精細設計的調查難免浮于形式,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政府社會管理工作存在組織、實施、反饋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網民、專家:訴求多元難達共識

一個好的假日安排應該體現人性化,應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在徵求民意的基礎上,在尊重結合行業自身特點和勞動者訴求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科學、合理、人性化的休假方案,以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的權利。

然而,大眾對假期調整的最大共識似乎仍需要磨合,因為改革最為根本的問題是如何改革,而公眾在此問題上還遠未形成共識。一邊是對“挪假式”黃金周不滿,一邊又希望恢復“五一”黃金周和延長春節假期,但要知道沒有“挪假”就沒有黃金周等長假;一邊是經濟學家認為每年長假要損失2000億元,以此呼籲取消3天以上的長假,一邊是社會學家認為要保障公眾基本旅遊休閒福利,因此呼籲增設更多長假。一邊是,希望將假期許可權讓渡給企業單位自主支配,一邊卻擔心企業會更加苛刻的限制假期。一邊是名人公眾人物的假期建議的狂熱擁護,一邊卻又心生疑惑認為假期調整過於理想不能實現。凡此種種無不表明假期改革面臨的普遍困境。

媒體:主張讓民眾更多的參與社會管理

國家假日辦“假期調整”的調查,中央媒體牢牢把握輿論主方向,較批評以及表揚的言論不同,中央媒體更注重從輿論引導方面,鞭策政府在假日設計問題上大膽往前走。既肯定政府積極尊重民意的態度又督促政府拿出解決辦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休息休假權利。

應該説,《人民日報》的評論最具代表性。“假期能不能不靠拼湊”、“被放假”反映公眾缺少話語權”、“假日安排要讓公眾有更多話語權、參與感”三篇評論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系統全面的闡釋了當下假日調整的現狀、國民對休息休假的期待、如何解決政府社會管理與國民期待的矛盾等。《人民日報》三篇評論旨在告訴大眾,其實,人們對假期安排的詬病,不只是表達對現行放假制度的不滿,更折射出國人對保障休息權利、共用發展成果的利益訴求。

相較于《人民日報》的循序善誘,新華社的評論“三問休假制度”,倒逼”色彩比較強烈,三個問題直指民切,有力的聲援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強大的輿論壓力促使有關部門進一步重視民意。或許是擔心政府部門壓力過大,新華網隨後刊發評論“中國式放假”註定是眾口難調”,旨在通過文章,向更多的大眾傳達,節假日無論怎樣安排都是有利有弊的,因而註定是眾口難調的,幾乎不可能有任何一種放假安排讓公眾都滿意。其言外之意似乎在給有關部門提供臺階,好在輿論吐槽中,為科學制定假期安排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一些地方媒體熱認為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是解決假日調整問題的有效方法。《法制晚報》稱,我國幅員遼闊,各省錯峰休假顯然可以避免全國人民集中出行帶來的諸多弊端;而強力推廣帶薪休假、改革完善探親假制度,則有利於打造一個多層次的休假體系。

多數地方媒體認為制定假日規定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主要前提。新民網認為,針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各單位各部門在參考國務院假日辦節假日安排方案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可靈活安排假期。當然拼假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要合理,要適當,要現實。既然要“拼”,就要拼出“實惠”,讓多數人受益,讓更多群眾滿意。

政府:打破民調背後沉默的螺旋科學制定假日規劃

大眾傳播學中,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理論,揭示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在表達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這類觀點也越發得到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少人理會甚至受到攻擊時,即使自己贊同,也會保持沉默。這個特點在網路上尤其明顯。此次網路調查並非全面性調查,而是針對讓人不滿的部分,因此傾向於調整的網友會踴躍發言,傾向於保留現狀和沒有看到觀點相近選項的人則會保持沉默。如果調整真按現在的結果來,“沉默的大多數”就有可能出聲表示不滿了。更甚者會出現重大訴求反差。

應該説,針對現行假日制度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廣徵民意的舉措值得稱讚。但是在黃金周出現系列亂象、剛經歷“疲勞期”的當口,相關的調查結果容易出現偏差,其理性、準確程度可能受到影響。當然,網上投票的代表度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上網較少的人就難以表達意見。華東師範大學旅遊係教授樓嘉軍認為,反思長假制度,要厘清哪些是長假本身造成的,哪些是別的因素造成的。

如果説,“假日設計”是政府創新社會管理的積極嘗試,那麼參與意見表達則是國民期待的直接表現。法定節假日安排是關涉民生的公共政策,建議有關部門在決定時,不妨先把草案上網曬曬,廣泛收集意見建議,使放假政策符合多數人的意願。不妨讓各部門和單位擁有一定的放假自主權,結合自身特點適當調整工作日和休假期。讓節假日安排走出“關門決策,文件通知“的老套路。

輿情點評:厘清社會管理創新與國民期待的關係

為期3天的“假期調整民意徵求活動”,于10月13日結束。據統計,參加網上投票推薦活動的總人數達211萬之多,參與人數之多,在我國歷次網上投票活動中非常少見。

可以説,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網路投票能有如此大的參與規模,足以體現出民眾對於“休息休假權”的廣泛期待。事實上,任何一種改革設計,任何一項政策舉措,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更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受益。但是,至關重要的是在公眾之間厘清共識,找到公眾意見中的“最大公約數”,以此形成改革和政策的最大共識。唯有如此,公眾才可能真正買賬,改革才可能達至目標。

如何科學規劃假期設計。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應與國民期待統一。政府需加強法定假日的安排研究,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充分徵求公眾的意見,人們的現實需求在不斷的變化,相應的公共政策也應對此做出反應,而不是成為一種“慣性”而一成不變。而徵求意見應堅持做到覆蓋面積廣,多種方法並重,多渠道溝通調查,多舉措保證實施。

另一方面要大力保障勞動者基本的休息休假權。不僅要給全社會成員提供表達訴求期待的機會和平臺,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實的落實相關制度的實施。比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

假期設計,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國家假日辦大張旗鼓的徵求民意的背後,我們看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下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不易,更看到數以百萬計國民對幸福的期待,一場調查不過是政府和民眾互動的有益嘗試,最重要的是,該如何厘清政府社會管理創新與國民期待之間的關係,是一味迎合還是科學引導,取捨間考驗著政府更考驗著一個社會國民的整體價值認同。

>>>>閱讀全文

編輯:張林

節假日放假安排調查
節假日放假安排調查
法制日報:放假徵集意見須找到問題“癥結”
新京報:關乎釋放國人鄉愁的“15天春節假”
中青報:假日改革的關鍵是“多放幾天假”
京華時報:把拼假權交給個人如何
觀點中國:中國式休假何時能夠不被吐槽
民進會員張華: 《節假日安排年底將公佈 專家“五一春節齊延長”不可能 》。央廣網北京10月1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山東臺記者姜文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關小長假的討論在終於可以劃上一個休止符了,全國假日辦自10號發佈的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調查目前正式結束。
孟非: 【長假設計】元旦一天,國慶一天;清明七天,七夕七天,中秋七天,春節七天。理由:1,夏天沒有長假不合理。增設七夕長假,既是酷暑天的勞動保障,也方便父母帶放暑假的孩子出遊。這樣,春夏秋冬四季四個長假,讓民眾充分享受季節更替的美好。2,既尊重傳統文化,又體現以人為本。
廣西日報: 全國假日辦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調查結束,結果顯示,3天小長假"挪2做3",網民反對強烈。網民呼聲集中在兩方面:恢復五一黃金周和延長春節假期。對此,專家稱春節放假至正月十五不現實,會影響GDP。
朱繼冬: 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調查,網民呼聲最高的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希望恢復五一黃金周;二是呼籲延長春節假期。呼聲都表明我國長假短缺的實。緩解之策只能是增加長假供給,而不是遏制需求。要考慮在進一步增加黃金周的同時,加快落實帶薪休假,逐步使長假消費“分流”。
齊魯晚報: 近日,全國假日辦徵集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意見的調查正式結束,受假日辦委託,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對調查數據的分析整理工作已經開始。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針對民眾反映的長假不調休的問題是可能實現的,但調整黃金周的可能性不大。
第六十五期
張家川刑拘少年有悖司法解釋初衷
張家川刑拘少年有悖司法解釋初衷
第六十四期
給愛情留一聲嘆息的空間
給愛情留一聲嘆息的空間
第六十三期
烏龍報道頻發坐實“新聞功利化”
烏龍報道頻發坐實“新聞功利化”
第六十二期
“克制有序”的官民辯論應成為問政常態
“克制有序”的官民辯論應成為問政常態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