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空難規律,
關於性命

空難規律,關於性命
 

聚焦

  • 美國情報當局表示至今沒有發現該事故與恐怖活動有關的證據。也許,這是不幸中目前值得讓人們松一口氣的地方。所以還是應當回到這次空難的本來面目上。由於波音777是比較先進的機型,空難事故比較少,因此根據當事者和目擊者的描述,此次空難儘管有多種可能,但與天氣無關,而主要涉及人為因素,當然也不排除機械事故。

     

  • 傷害多大算空難?

     

     

     

    空難是指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或人為因素造成的飛機失事,並由此帶來災難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所以,空難的定義並非根據人員的傷亡或者損失的財産劑量。

     

    通常與“空難”意義相同的詞彙還有“飛機墜落事件”或“墜機事件”。漢語中對各種飛行器包括各種載人航空飛行器在起飛、飛行或降落過程中,或載人航太飛行器在起飛、空中飛行或降落過程中,由於人為因素或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的災難性損失,對此類事件統稱為空難。

     

  • 圓盤漏洞理論:一個因素失靈不會導致空難

     

     

     

    海因裏希拋出事故因果連鎖論已經半個多世紀了,許多專家沿著事故原因相互作用這一方向繼續前進,於是,誕生了一個圓盤漏洞理論。這個理論很像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説,認為世界無外乎金木水火土,造成事故的因素也有五個,哪個事故都逃不過人、機、料、法、環這個“五行輪”。

     

    “人”指的是所有的設備都是由人來操作的,“機”是機械設備,“料”是所用的材料、燃料,“法”是生産運作和維修的方法和必須遵守的法則,“環”是環境。這五個因素穿在一根軸上,但又按照自己的規律在各自的圓盤上運作,每個圓盤上都已經存在或者正在出現不同的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個不間斷的光源,當這束光源能夠穿透所有五個圓盤時,事故就發生了。[詳細]

     

  • 韓亞航空空難暴露多少安全漏洞?

     

     

     

    由於波音777是比較先進的機型,空難事故比較少,因此根據當事者和目擊者的描述,此次空難儘管有多種可能,但與天氣無關,而主要涉及人為因素,當然也不排除機械事故。

     

    比如,有可能是飛行員操作不當,使飛機在降落前撞上了海堤,由此導致機尾斷裂。有目擊者稱,飛機在降落時距離地面過近,導致高度過低,主輪和尾翼撞到了防波提上。照片和視頻顯示,飛機的碎片從海堤開始延續至墜毀地點,約有數百英尺長。飛行員操作不當的另一種解釋是,飛行機組人員可能疲勞駕駛,導致操作失誤,造成飛機落地比較重,即重著落,使得飛機落地時的機體承受的載荷超過了飛機機體機構的強度。當然,此次事故也有可能是機械故障引發。

     

    所以,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主席德布拉•赫斯曼回應稱,目前所有的原因都有可能,當局將在做出結論前收集所有的資訊,包括客機發動機故障、駕駛員操作失誤以及其他機械故障等。[詳細]

     

  • “黑色10分鐘”,涵蓋80%空難

     

     

     

    在確切的事故原因查出之前,也有一些問題是有因可循的,歸結起來,此次空難避不開以往所有空難的多種規律。

     

    起飛後3分鐘與降落前8分鐘最危險。《倖存者俱樂部》一書的作者本•沙德指出,一上飛機就忙著看報、喝酒、看電影很不好。她提醒乘客保持警惕,尤其要注意起飛後3分鐘與降落前8分鐘。研究顯示,80%空難發生在這兩個時間段。

     

    黑色10分鐘。所謂黑色10分鐘是指,在一次飛行中包括起飛、初始爬升、爬升、巡航、下降高度、開始進場、最後進場、著陸8個階段。在這8個階段,起飛和著陸佔總飛行時間的6%,一般不超過10分鐘,但事故幾率卻高達68.3%。[詳細]

     

  • “急速60秒”,倖存88%人員

     

     

     

    飛機失事還有一個規律是,88%的空難事故中的人員是可以倖存的,或者更多。這是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在1980年的一個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問題是,事故出現後,人們需要採取什麼樣的行為和需要通過什麼樣的方法提高空難人員倖存率和降低空難死亡率。在這方面,航空公司和機組人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他們負有引導和幫助乘客採取正確行為的責任。[詳細]

     

    航空專家提醒乘客,係好安全帶別穿高跟鞋;起飛後3分鐘與降落前8分鐘最危險,一定要保持警惕;如果飛機的座位都是面向後的,乘客會更加安全;在飛機墜毀後,如果伴有起火冒煙,乘客一般只有不到60秒的自救時間。

     

    當飛機撞地轟響的一瞬間,要飛速解開安全帶係扣,猛然衝向機艙尾部朝著外界光亮的裂口,在油箱爆炸之前逃出飛機殘骸。因為飛機墜地通常是機頭朝下,油箱爆炸在十幾秒鐘後發出,大火蔓延也需幾十秒鐘之後,而且總是由機頭向機尾蔓延。 [詳細]

     

    (編輯:楊公振)

結束語

在全面的事故調查報告出來之後,人們會看到,究竟有哪些情況是屬於空難規律,有哪些不屬於。無論此次空難的原因是否在應驗過去的空難規律,都需要亡羊補牢,避免未來更為慘重的空難再次發生。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