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只想給你一個

美好未來

只想給你一個美好未來
 

聚焦

  • 縱觀這近半年的時間,關於孩子們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我們越來越關注孩子的成長,就是關注中國的未來。在想為孩子們描繪將來美好畫卷時,面對新聞我們卻産生了一連串的追問,為什麼最基本的生存權無法保障、為什麼買一盒奶粉要擔心品質或者海關抽檢、為什麼有人將魔爪伸向脆弱的孩子、怎樣才能讓這些無辜的生命免受摧殘和戕害?

     

    追問越沉重,童年越殘酷。

     

    六一兒童節將至,如今的我們不得不慚愧的是,將快樂幸福帶給孩子們已經不再是垂手可得的事情,與“倉廩實而知禮節”一樣,孩子們要收穫快樂,首先要有“實”的保障,要能站在一塊可以安全健康成長的土地上。

     

    今天,我們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美好的未來,一個本不該殘酷凶險的童年。

     

  • 不要用“德”來矮化“法”

     

    在性侵案、虐童案發生後,我們震驚地看到為人師表面具下罪惡的嘴臉,本該是最有職責呵護孩子們的園丁,成為了造成孩子們心理和生理傷害的罪魁禍首。井噴式的案件爆發讓我們必須思考,遲遲未發現這些傷害的原因何在。[詳細]

     

    很大程度上由於教育機構本身的警惕性過低,許多學生思維中還殘存著教師説一不二的絕對服從,不敢質疑和反抗。在教育專家熊丙奇看來,另一個根本原因是在我國教育模式下,教育機構會引導學生選擇性地展示美好一面,遇到的挫折和壞事不敢告訴家長。導致了受到傷害時閉口不談,如果孩子們可以第一時間把遇到的事情告訴家長、報警檢舉,許多傷害就不會持續如此之久。

     

    看待施害者,用師德、道德審判他們其實是把“德”矮化了,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道德問題。道德可以討論搖擺,但是法律有不容觸碰的底線,這些對孩子的傷害就是硬碰硬的違法,必須嚴肅處理,行政上的處理比如通報批評、道歉、開除公職等遠遠不夠。當務之急是落實法律法規,如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完善、對嫖宿幼女罪爭議性罪名的儘快定論。

     

    稍覺欣慰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9日又公佈三起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今後將指導各級法院進一步加大對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犯罪的懲治力度,堅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限度的保護,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

     

  • 繞道的奶粉,饒到的健康

     

    今年3月1日,香港實施限奶令,規定旅客24小時內只能帶1.8公斤(即兩罐奶粉)出境,禁令下衍生另一生態:許多旅客從香港往深圳時,隨手帶兩罐奶粉售與在羅湖關口等待的內地水貨商賺取差價。[詳細]

     

    在觀點中國發佈的一篇輿評題目為《看國産奶業的倒下》中提到,經歷了阜陽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奶業標準全球最低、乳品標準被綁架、蒙牛純牛奶致癌物超標、明膠老酸奶、南山奶粉致癌門等一系列乳製品品質安全風波之後,消費者對國産乳製品品質安全顯現出嚴重的信心不足。這些品質安全事件打擊的不僅僅消費者對國産乳製品的信心,長此以往將給我國的乳製品行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甚至是滅頂之災。

     

    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洋奶粉的走俏。許多準媽媽在懷孕期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購買到能讓自己放心、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奶粉,這種期望讓她們不惜繞遠萬里到澳洲、德國、紐西蘭去批量採購,而良莠不齊的海外代購既需要媽媽們支付高昂的運輸費用,又需要擔心奶粉過關時海關的臉色。

     

    對國産奶粉的不信任導致一桶桶進口奶粉繞道而來,孩子們的健康變成了一份饒到的奢侈品。

     

    現在的奶業一點也不缺意見和建議,有的認為香港的銷售部門應該把握這次商業機遇、也有專家提出沒有奶粉照樣養娃,而對於國産奶業的思考顯然各個媒體已經翻著花樣説了很多遍。除了奶業,食品業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舌尖上的中國》帶來的是美輪美奐的自然之賜,而我們如今呼喚的卻是如何用重典治亂。

     

    最簡單的是一道心理防線,如果每個人都能將手中的食材視為自家人食用,把每一個消費者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守護,孩子們的健康一定會直達不繞遠。

     

  • 教育“到此一遊”,陋習漂洋過海

     

    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的“丁XX到此一遊”,讓國人頓時覺得顏面掃地,中國式到此一遊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目前,當事人父母已經道歉,並希望得到原諒。誰都知道這不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的個別問題。[詳細]

     

    與其批評不文明行為暴露教育短板,我們不如來關注教育應該如何抵達。不論是中國式到此一遊還是中國式過馬路,帶有“中國式”的陋習總是夾帶著一種矛盾。正面是學校的教育告之孩子們如何是對、如何是錯,反面卻是家長和社會在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們展示什麼叫聰明、什麼叫笨。

     

    如果孩子們在學校接收到的教育資訊只是科學知識、考試技巧,那在社會這張考卷上答題無疑是不及格的。孩子們的教育並不是僅僅在學校完成,更大的課堂叫做社會,每個社會人就是孩子們學習和模倣的老師,大人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孩子。

     

    而當江蘇一名男童因為看灰太狼與喜羊羊入迷,竟獨自模倣起了電視劇中的“灰太狼烤羊”這一劇情被燒至重傷時,我們同時需要警醒,除了以身作則,教育必須摒棄灌輸,從引導思考開始。

     

    在一本由密歇根大學教育學教授撰寫的《公民讀本》裏,前言裏引了一個偉大哲學家的話:“了解你自己”。課本讓孩子們認識自己,尊重個人,不是惟我獨尊。課本裏提到,作為個人,人都是有不同弱點的。而自己的弱點是需要認識和改善的。用我們的老話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願意被傷害吧?那麼。你不要傷害他人。因此,課本教育孩子。必須學會控制自己。

     

    反觀我們的教育過程中,這種引導雖然存在,但卻遠遠不夠。當一條條的校規校訓以絕對正確不可辯駁的形態壓在孩子們身上時,我們雖然能夠得到孩子們的絕對服從,卻也得到了絕對服從背後的無思無想。相信沒有一條行為準則是“不許把小夥伴放在火上烤”,那孩子們如何得到“不要這麼做”的資訊呢?

     

    教育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在教育這件事上不能懶惰,不能指望某一方盡全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如果只是學校的幾堂課在孩子們腦中“到此一遊”,那我們教育造成的缺憾早晚會漂洋過海在社會上顯露。

     

  • 從模擬成熟到真實成長

     

    1月11日,河南鄭州一家幼兒園舉行了一場隆重的“集體婚禮”。請注意,不是這裡的老師們結婚,而是這裡的100多名孩子“結婚”。婚禮有主婚人,孩子們穿著禮服互相承諾,小“新郎”要給小“新娘”戴戒指,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在婚禮現場見證。無獨有偶,今年3月份,在成都一群7歲到11歲的娃娃,他們大多是億萬富翁的繼承人,他們每週上課三小時,學習駕馭金錢,學費最高一年3萬元。給他們上課的是一家財商培訓機構,因為定位較高,該機構被人稱為兒童“商學院”。[詳細]

     

    與上面兩則新聞不同的是,在北京的一所兒童職業體驗館裏,12歲以下的孩子們可以扮演各種社會角色醫生、警察、郵遞員或者公務員,這是一個微縮景觀,在其中流通最廣的不再是金錢,而是孩子們心中剛剛搭建起來的準則。這種模擬成熟在社會盲目拔高孩子們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現在,顯得尤為理性和重要。

     

    大人們過於在意自己在孩子們的世界裏扮演什麼角色,常常忽略了孩子們自身最基本的屬性和他們想成為的角色。每一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期許,對於“龍”的定義,無非又是一套大人們庸俗、銅臭的價值觀在作祟。高舉著多元化教育大旗,可誰也沒有勇氣拿自己家的孩子去“冒險”,偏離主流隊伍常常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成長“風險”,這是在溫室裏成長的花朵所不能承受的。

     

    我們知道什麼是對,卻不去做;孩子們想做什麼,卻不能做。看著被模擬出來的成熟,我們必須知道那不是孩子們真實的成長。

     

    (編輯:楊公振)

結束語

想要給孩子們一個美好未來,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無論是從安全、健康還是教育,方方面面都不能遺漏,而最重要的是先從正視這些問題開始。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