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要將改革落到實處
熱詞解讀
七常委參觀“復興之路”
#七常委參觀“復興之路”#
    習近平説:“何為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中國夢。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這一目標。”
更多>>兩會觀察
完善中的中國
完善中的中國,迎來承上啟下新時代
滴水“微”力,穿透改革磐石
滴水“微”力,穿透改革磐石
春晚三十載,學會先破後立
春晚三十載,學會先破後立
安監上路才能平安回家
安“監”上路,才能平安回家
政策制定就是“事無巨細”地全面覆蓋
    1%的錯誤會帶來100%的失敗,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一點不錯。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從去年發生的眾多公共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在監管環節出現極大漏洞之外,更讓人們驚訝的是,當一些突發事件追溯到頂層設計,甚至找不到可以作為依據的法律法規。因為缺少相應的制度,“浙江溫嶺虐童案”的女教師才會找不到適用的懲處條款;蘭考袁厲害收養的孤兒才會因為沒有在福利院得到照顧而葬身火海;擁有多重身份的龔愛愛們才會成為房價居高不下的巨大推手……
    在政策制定之初,政府作為社會的“大管家”,必須做到事無巨細,將社會中各個領域的各個群體都要考慮進去。如果在政策制定環節已經漏洞百齣,那麼輿論再自由,監管再嚴格,也是先天不足,後天無力。[詳細]
只有“權力制衡”才能形成有效監督
    中國的行政機關受到各方監督,有監察監督、紀委監督、法律監督、人大監督、輿論監督等等,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監督體系,甚至可以説,中國的監督制度其實是世界上最多的。但為什麼這樣嚴密的監督制度,仍然不能有效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呢?其原因就在於權力的監督不等於權力的制衡,權力制衡的作用也是權力監督無法替代的。
    在中國,“絕對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雖然已深入人心,但人們對權力監督與權力制衡關係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權力制衡是一個最基礎最原始,同時也是實行了上百年的政治理念。《民主的細節》裏曾説,美國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存在,是由於它自身強大的糾錯能力,它的各種權利制約的途徑讓其不斷變革符合公民利益最大化。都説中國的反腐敗任重道遠,其實,如果真正將權力制衡原則運用起來,任何人和機構都不可能有大到通天的權力,這就可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杜絕腐敗。絕對的權力被瓜分削弱,真正的社會機器才能有效運轉。[詳細]
“公開透明”才能把權力推到陽光之下
    有一種基本的政治理念是,人從根本上是靠不住的,充其量只能靠得住一時,靠不住一世。因此,我們才建立了那麼多的制度,設立了那麼多的監督機構。但是監督同時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的工作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大部分又是專業性很強的業務,因為政府在資訊上形成壟斷,監管自然很難到位。
    致力於資訊公開透明的大勢早已不可阻擋。但是資訊的公開透明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既有權力本身的神秘化、模糊性訴求,也有緣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相對固化的邊界意識。不過,隨著政府的管理理念不斷進步,公眾權利意識不斷高漲,民間社會與政府機構的博弈與互動,資訊的公開透明正在一步一步實現。
    沒有公開透明,沒有人民充分的真正的知情權,預防遏制腐敗中的“教育、制度、監督”以及“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等,都將成為紙上談兵,和空文一條。[詳細]
善用“輿論力量”還原社會監督本來面貌
    在當下中國,依託于口口相傳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民間輿論場”已經成為輿論監督的中堅力量。人們在微網志、BBS、QQ、部落格上議論時事,針砭社會,品評政府的公共管理。網際網路成為“思想文化資訊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改寫了“輿論引導新格局”。
    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微網志用戶數量超過4億,而推特用戶數量只有微網志的一半。雖然在敏感話題上仍存在一些限制,但中國人已經改變了公共話題討論的規則和範圍,中國網民的聲音正被人聽到。同時,這種“被聽到”反作用於中國網民的意識,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醒,開始不再冷漠,開始通過自己的行動和話語參與社會事務,由此,形成強大的輿論場。
    輿論,即眾人的議論。社會輿論反映人心的向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局勢的發展,在造成或轉移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公眾對一個個獨立事件的聚焦成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手段,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從而倒逼著社會凈化,政府改良,企業負責,個人自製。[專題]
與民意“迴圈交匯”中實現改良
    社會之所以要轉型,正是由於很多體制、機制、制度、理念與現實不匹配不適應,而那些不匹配不適應就是社會病灶之所在。現代的政府管理理念已經摒棄了“鴕鳥心態”,政府對待民眾的重視也成為“改良”的直接動因。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現有的政治體系都不是完美的,政府該做的並不是守衛公權力的完美形象,而是在不斷暴露的社會問題面前發現不足,並予以補充完整,讓現有政治體系不斷完善。正確的政府定位有助於當權者正視民意。當民眾的意見一次次在輿論監督中體現,政府在輿論的壓力下一次次修補漏洞,民意和政策不斷迴圈交匯,從而推動了社會的改良,避免了“革命”的發生。[詳細]
結束語
    改革,不僅要進行到底,還要落到實處,只有扎紮實實地把頂層設計、權力制衡和輿論監督有效地運用起來,政治才能夠不斷完善,健康運作。政治的完善有一個不斷迴圈的週期,在迴圈中前進,2013年的兩會或許是個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