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 觀察 觀點中國
    蛇年新春伊始,雲南省紅河州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皓就公開了公務車車牌,表示“禁止公車私用從我做起,求大家監督我”。伍皓此舉,迎來輿論叫好;但隨之也出現了反思之聲。有評論指出:按照1994年中辦、國辦發佈的“規定”,只有部長級和省長級幹部按一人一輛配備專車。作為雲南省內的地廳級幹部,伍皓配“專車”本身就違規。而伍皓在回應中,他提出了“微改革”的理念,並稱雞蛋裏挑骨頭無助於改革進行。

伍皓被譽為“財産公示第一人”,卻為何卻腹背受敵”?

    伍皓在答記者問時稱,我曾被媒體稱為“中國官員財産公示第一人”,那是2009年,但不僅內部會覺得你冒失、“不成熟”;你一公開輿論也來質疑你:你就公開的這一套房嗎,怎麼證明?我還一套房都沒有呢,憑什麼你就有了一套房?讓你哭笑不得。不公開的反而啥事沒有,在一旁看笑話。所以,公開財産的做法就堅持不下去。這次公開公車也一樣,你不公開,沒人會來過問你,你一公開,什麼聲音都會來:你憑什麼要有車?他也不管你紅河都是茫茫大山,就問你:總書記、總理都坐轎車,你憑什麼要坐越野車,“譖越”呀!

    但是,中國要實現“第二次起飛”,不繼續推進改革,能嗎?[詳細]

 

改革要大刀闊斧還是和風細雨,取決於注重過程還是結果

    公眾期待的改革通常是希望疾風驟雨般的洗禮,讓一切不公和貪腐像灰塵一樣一掃即掉。但實際上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已經“疾在骨髓,不治將亡”。與其説民眾期待的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如視為只是對美好公正的社會一個迫切的渴望。希望越快越好,越徹底越好的心情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現在的許多問題已經不是表面文章,隔靴搔癢不能根治,過於激烈的動作又會讓“筋骨錯位”,如此造成的不安與動蕩同樣更不是社會所盼望的結果。

    我們經歷了太多“錯位”的時代,中國折騰不起了,中國人民也被折騰怕了。既然和風細雨也可以潤物無聲,讓改革萌芽成長,那我們或許不需要暴風雨再次來拍打這個社會。細流也可以有萬鈞之力,滴水同樣可以穿透堅硬的磐石,我們要時刻記住,“滴水穿石”這只是一個常識。

 

改革現遇瓶頸,因過度依賴“頂層設計”導致基層改革失力

    改革的輿論環境變了,因為改革觸及的利益更多元化了,網路化時代,人們表達意見也更隨意、更方便了。不像過去,只要改革,輿論就支援,現在不一樣,推出任何改革,哪怕只是一項很小很小的改革,反對的、質疑的、看笑話的、挑刺的,什麼都會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推進改革就需要比過去更大的勇氣,改革的風險也比過去要大得多。

    所以“聰明的人”就不肯去哪怕改變一點點,因為哪怕改變一點點都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風險。於是,大家都觀望。觀望什麼?觀望改革的“頂層設計”。

    上上下下都在呼喚“頂層設計”,但是有二:其一,中國前三十年改革的成功,從來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都成功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過度依賴“頂層設計”,則基層失去改革的動力,事實上改革是推不動的。其二,即便“頂層”設計好了,也還有個變成基層的行動、基層的實踐的問題。[詳細]

 

“微改革”要成為新時代改革問題的狙擊手

    那麼在有著如許“悲壯”的現實環境下,怎麼把中國的改革偉業繼續往前推進?對基層來説,中央提出“頂層設計”之後,應該怎樣去行動和實踐?

    “微改革”,就是針對現實中大家都司空見慣但卻是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一個一個細節、一個一個細微之處地去逐一研究出能管用、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改進辦法,一點一滴地去推出改革的細微舉措。“微改革”是絕不激進、絕不冒進、絕不空談、絕不作秀、絕不急於求成、絕不好大喜功、絕不超越現實。而是著眼于身邊現實中一個一個的具體的實際的問題,著眼于“小事”、著眼于細節、著眼于細微,採用“問題導向”的改革推進辦法,做狙擊手,把“問題”當成必須要擊斃的敵人,一個一個地“狙殺”。[詳細]

    當“微改革”匯整合一種超強力量,也必將推動改革的前進。然而,如果僅僅是幾個地方極少數人進行小範圍的“微改革”,還真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樣的“改革”想要進入“深水區”,恐怕也不太現實。因此,我們需要“微改革”,更需要制度、法律層面上的“宏改革”,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微改革”形成“星星之火”點燃的“燎原之勢”;另一方面需要頂層設計,加快改革步伐。[詳細]

 

從接力監督“公車私用”開始,讓“微改革”在輿論場中放大

    事實上,更多的資訊公開,意味著更多的監督,甚至是更多的質疑聲、搶白聲;主動公示資訊的官員將面對更多的提問,做更多的解釋。這也是資訊公開、拓寬監督渠道的本義所在;唯其如此,才能把公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裏。

    從官員接受輿論監督的角度説,伍皓部長有義務“容得下尖銳的批評”,哪怕聲音真的很刺耳;哪怕他的這輛越野車和牛氣的車牌,的確是從前任那裏接手的,他很“無辜”;哪怕比他級別更低的官員公然配備專車、公車私用,卻沒有被放在輿論的放大鏡下

    但另一方面,對於敢為人先、紮實推進具體改革措施的官員,輿論監督應有一個“和風細雨”的態度,不能讓改革者“壓力山大”。真誠、切實的改革措施,理應得到民間善意的回應,讓改革與民意形成良性互動,如此才能給體制內的改革以生存、發展的空間。[詳細]

 

改革需要時間與成本,輿論應避免惡猜公權

    伍皓自曝車牌,與此前一些地方的公車改革試驗一樣,都表明瞭體制內呼應改革的願望。個人願望固然單薄,但也表達了一種立場。這種立場表明,公車改革存在社會願望與體制願望的交集點,這種交集是一項系統性改革必須具備的前提。有了這個交集,才可能有穩妥而高品質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文本設置,而應具有接地氣並能得到響應的現實底色。

    在一般概念裏,惡猜公權,固然可稱作將權力關進籠子裏的思維前提,但是,不能惡猜那些願意改革之舉,無論是叫微改革還是其他。即使這種舉動不那麼完滿,卻也是值得呵護的萌芽。[詳細]

 
相關閱讀
標題圖片
針對其“違規”配備公車的質疑,昨日,雲南省紅河自治州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伍皓通過官方微網志作出回應。“鄉鎮長甚至村官都把公車專有化、私有化了,這是個不爭的現實。”伍皓稱“違規”配備公車的確是個問題,但“正省部級以下一律取消公車”的做法並不現實,需想出其他解決辦法。
微改革能否成為改革的新力量?
你認為改革應該開展的方式是什麼樣的?是大刀闊斧地劈斬荊棘,還是和風細雨地潤物無聲。
往期回顧
標題圖片
春晚三十載,學會先破後立
標題圖片
安“監”上路,才能平安回家
標題圖片
反腐是誰的戰爭?
    微改革的探索、嘗試不少,但也有很多是停留在解決雞毛蒜皮的小問題,沒有看到牽制改革的深層問題,使得改革常有,問題卻週而复始;一些制度改革,往往還是在原有框架上做文章,部門拆分重組、法律規章疊床架屋,表面上變化大,實則無所建樹,改來改去又走回老路。
    真正的改革,必須緊抓權力問題的總線。無論是微改革,還是制度改革,偏離這點,都可能形成落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