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很早就注意到,在當下中國,客觀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黨報、國家電視臺、國家通訊社等“主流媒體輿論場”,忠實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依託于口口相傳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民間輿論場”,人們在微網志、BBS、QQ、部落格上議論時事,針砭社會,品評政府的公共管理。網際網路成為“思想文化資訊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改寫了“輿論引導新格局”。
2012年,兩個輿論場相互作用白熱化。回顧2012年,無論是具體到個人的微笑表哥、虐童女教師,還是全民性的理性愛國、北京暴雨互助、網路反腐,這些事件都離不開一個詞——微網志。
2012年,微網志引導著社會輿論,甚至在眾多社會事件上成為主流。微網志,在傳遞著資訊的同時,也傳遞了情感和情緒,在網路的高倍放大鏡下,輿論監督的力量任誰也不敢小視。積小流,得以成江海,積跬步,得以至千里。每一個聲音就是一束光,一束光簇擁另一束光,得以照進社會角落,給人們帶來光明,而這種光明則代表著希望。
網路反腐,這是一個時代的典型
今年“網路反腐”格外迅猛。十八大之後網路反腐異常活躍,且多為微網志實名舉報。其中又以奢侈品反腐、情色反腐、財産反腐、“坑爹”反腐為最主要代表。“微笑局長”楊達才,廣州“房叔”,不雅視頻主角雷政富,太原市公安局局長李亞力,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為網路反腐的代表人物。
與傳統的紀委監督和媒體監督相比,網上舉報同時兼具時效性、影響力、低成本的特點。而官民在網路上是平等的關係,也有利於公眾對於官員的監督。網路反腐實現了公眾對於官員的直接監督,推動了紀檢部門的查處力度和速度,同時更促進了反腐制度的建設。
以雷政富事件為例,不雅視頻曝光後,通過微網志迅速發酵,僅過了63小時,重慶官方即宣佈將雷政富免職,並進行立案調查。網路反腐已經形成了“網路曝光——紀委介入——查實處理”的發展路徑。
網路反腐始於輿論,也成為輿論熱點。新加坡《聯合早報》對中國網路反腐高潮做出評價,指出雖然微網志爆料的內容有時難免帶有偏激甚至戲劇性的誇張成分,但中國社會的網際網路輿論環境已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微網志和網路平臺已成為中國公眾監督政府職能的政治參與工具,相信可為中國反腐倡廉帶來正能量。
公權力在網路世界中成為公眾集中攻擊的對象,無官不貪的思維已經迅速傳遞,成為一種“共識”,為官者在網路反腐主戰場上處於絕對弱勢。因此,官員對於網路形成了強烈的恐懼,“低調”成為了官員應對的法門。公眾需要正視網路反腐的作用和位置,保持理性,才能不被輿論暴力誤導。
保一方水土,微網志成為“信訪辦”
拆遷事件爭論由來已久,因其複雜和普遍的特點,一直不被追逐新鮮感的媒體所重視。但在微網志上,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出現。經過於建嶸、袁裕來等長期關注弱勢群體,並且擁有數百萬粉絲的意見領袖轉發,被媒體視為“細枝末節”的拆遷話題時時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促使各地修訂行政拆遷和補償條例。
在生態環境方面,寧波PX項目在未被媒體關注的時候,微網志上的資訊已經悄然蔓延開來。PM2.5標準的爭議一度成為跨越2011年和2012年的最大環境問題,在新聞熱度降低後,微網志上潘石屹、王利芬等人自發分享空氣品質數據,使空氣品質成為長期的熱門話題。除此之外,微網志成為各地空氣污染、重金屬污染的曝光臺,當地居民紛紛發微網志呼籲重視。
在食品安全領域,人造雞蛋風波、注膠蝦、乳業標準討論、藥袋蘋果、明膠膠囊、白酒塑化劑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網路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呼應。媒體充當了公佈和引導輿論的角色,自媒體則發揮了擴散和質疑的作用。兩個輿論場呼應成趣,才有了類似乳企抱怨抽查過多這樣的新聞出現。
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吃上安全的食品本是每個人最簡單的權利,但是社會現狀使微網志成為了一個“公眾信訪辦”,承載著人們保護一方水土的心願。
微網志傳遞價值觀:少點盲從多點理性
9月,全國多個城市發生“保衛釣魚島”的遊行活動。眾多政務微網志、媒體微網志、個人微網志紛紛向公眾呼籲,少一點盲從,多一點理性,依法理性地表達愛國熱情。在呼籲“理性愛國,從我做起”的同時,微網志也指出,要嚴懲少數人借機打砸搶等一切違法行為。
恰逢“九•一八”事變81週年,新浪微網志發起的“請理性愛國”話題:“當下,對日本侵犯我國主權的行為,我們堅決反對;對損害同胞財産與感情的行為,我們也絕不容許!讓我們用理性宣示力量!”該話題在極端時間內便獲得超過500萬人的支援。
如果説微網志討論中小概率出現的暴力威脅、網路約架、微網志對賭、人肉資訊、惡性炒作等行為令公眾對於網路傳遞的價值觀産生質疑的話。“理性愛國”的全民呼籲,則是在為微網志正名。打砸日貨成了公眾抵制和不齒的行為,每個微網志用戶都在“保釣”遊行活動期間發出過理性愛國的聲音。
“保衛釣魚島”在微網志上的廣泛傳播,讓公眾感受到了中國人既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熱情,又充滿了大國理性和正義節操。這種普世價值的傳遞,從少點盲從多點理性開始。
人間自有真情在,正能量釋放
2012年,微網志慈善繼續升騰。鄧飛的“免費午餐”,于建嶸的“微網志打拐”,薛蠻子的“天使慈善”依舊堅持著,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援和關注。2012年,北京暴雨中的自救貼士、航母style、理性愛國的轉發呼籲,這些充滿人性關懷的熱點話題使微網志的正能量悄然釋放。
做的最成功的微網志慈善當屬“免費午餐”項目,它被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前司長、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稱為“中國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免費午餐項目做得最好的地方是讓政府與社會實現了良性互動,成了一次多贏的公益行為。到了2012年,這項民間的、自發的、微網志傳遞的慈善項目獲得了官方的大力支援,並且公開透明地接受監督,使公眾在微網志中看到“善”的力量。
微網志聚集起良善的力量,幫助別人,改變社會。鄧飛説:“只要有人願意去做,就很快能積聚跟你想法相似的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去做一件事。”微網志動員海量的資源幫助解決問題,公眾直接通過行動謀求改變。大家微網志上守望相助,讓點滴匯聚成江海,鍛造新力量,極大地改變了民間慈善的狀態。
社會事務討論在微網志上擴大和升級
微網志為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巨大且便利的平臺。這裡匯聚著社會精英和草根的聲音,同時還會通過推送熱門話題和投票等應用,讓更多的人參與討論。
在傳統媒體上已經不再熱門的話題,也許在微網志上依然進行著激烈的爭論。用戶每一個發佈、轉發、評論、喜歡都代表著一個態度。有爭議的話題在微網志上都能引來無數圍觀和發言,形成陣營。公眾在這個平臺上沒有“自掃門前雪”的冷漠,而是勇於在各種話題和爭論中發出聲音,從而形成中國最活躍的“輿論場”。
除了擴大公眾參與社會事務討論的範圍和數量之外,微網志上的討論內容也趨向多元化和專業化。不久前,關於“虐童罪是否入刑”的法制大討論就是微網志爭論專業化的典型。
在著名的“浙江溫嶺女教師虐童案”中,輿論爭議後來轉移到專業律師關於“是否需要單獨設立虐童罪”的專業性微網志大辯論。雙方都認為兒童權益需要保護,爭議點在於是在現有法律基礎上找到虐童罪的歸屬,還是需要單獨設立虐童罪。共有超過42萬網友參與了討論。
公眾在自媒體上的爭論雖然不會成為相關部門做出決策和調整的依據,但是卻推動了對社會事務的處理進度和力度。公眾廣泛而又積極的參與到社會事務的討論中來,形成“倒逼”之勢,這不失為一種進步。
政務微網志意義在於政府服務意識的體現
政務微網志的興起為官民搭起直接互動的交流平臺,創造平等及時的對話機會,可以讓領導幹部更便捷地傾聽民聲,同時也讓公眾熟悉政務。2012年,政務微網志進入民生應用年,真正成為民意匯集交流平臺。至2012年10月底,新浪微網志認證的政務微網志總數達到60064個,增長率達231%。政務微網志已經覆蓋了各地、各領域、各層級政府。部委微網志快速發展、政務微網志集群化、政務微網志廣泛普及是今年政務微網志發展的三大特點。
《2012年新浪政務微網志報告》顯示,2012年政務微網志更加凸顯貼民生、務實事、重應用的特點,政務機構、公務人員微網志和網民相互呼應、聯動的效果十分顯著,公眾對政務微網志的認可度也不斷提升。政務微網志實現了由“宣傳發佈”到“服務民生”的轉變,從傾聽社情民意的問政平臺,成長為常規化制度化的網路“辦公平臺”。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主任廖聖清認為,“前些年,政府資訊公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普遍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而近年來,政務微網志的紛紛開通則算得上另一個里程碑。”政務微網志的建立有利於政府對一些突發性事件、網路謠言給予及時回應和澄清,比傳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更加迅速、高效。如果政務微網志能夠運用得當,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我們迎來了中國輿論的黃金時代嗎?
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微網志用戶數量超過4億,而推特用戶數量只有微網志的一半。雖然在敏感話題上仍存在一些限制,但中國人已經改變了公共話題討論的規則和範圍,中國網民的聲音正被人聽到。同時,這種“被聽到”反作用於中國網民的意識,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醒,開始不再冷漠,開始通過自己的行動和話語參與社會事務,由此,形成強大的輿論場。
輿論,即眾人的議論。社會輿論反映人心的向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局勢的發展,在造成或轉移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公眾對一個個獨立事件的聚焦成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手段,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從而倒逼著社會凈化,政府改良,企業負責,個人自製。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當一個個獨立的“偶然性”事件頻繁發生,就會再次被輿論整合,從“偶然”出發,推動改革和完善。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真相得以傳播,觀點得以抒發,輿論得以發生,來自於一片越來越開放、寬容和自由的土壤。有了這片土壤,中國輿論才能夠良性成長並推動社會進步。期待,中國輿論重速度而不忘沉澱,迎來黃金時代。
觀點中國編輯 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