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浪潮
    “9·11”事件11週年之際,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員在利比亞發生的反美抗議活動中死亡。隨後不到一週的時間裏,世界範圍內掀起反美浪潮。包括利比亞、埃及、葉門、孟加拉國、印尼、阿富汗、突尼西亞、黎巴嫩、印控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約旦與蘇丹等國家或地區,紛紛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疑惑地問:“在一個我們幫助實現解放的國家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標題圖片
多國反美何止一部電影惹禍
    利比亞此次暴亂的原因是因為美國人特裏·瓊斯製作的一部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具有強烈的反伊斯蘭教內容,被認為褻瀆了先知穆罕默德。一部電影成為暴亂的導火索,看似簡單邏輯的背後,實質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和阿拉伯國家千年難解的文明衝突。
    言論自由、創作自由,一旦帶來了暴力,而且是兩個文明的衝突,言論表達者就該自我反思。看來,特裏·瓊斯的電影是在播撒仇恨的種子,傷了伊斯蘭世界也害了美國。【詳細
伊斯蘭與西方“文明衝突”升溫
    西方與伊斯蘭世界因價值觀問題導致嚴重後果,看似偶然,實則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不少影視作品中,恐怖分子大多被描述成頭戴圍巾、滿臉絡腮鬍子的穆斯林模樣。正是這種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民眾潛移默化的“妖魔化”,導致近些年來西方屢屢實現侮辱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群體的事件。
    在滄海桑田般的中東劇變中,蟄伏多年的政治伊斯蘭勢力正重新走上政治舞臺,並成為此輪中東政治轉型的最大贏家。儘管美國以良性霸權自居,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壓迫的中東廣大穆斯林看來,美國在中東的政治、軍事存在無非是歐洲殖民統治的延伸和繼續,尤其是美國公然偏袒以色列,更是激起穆斯林民眾強烈的反美情緒。【詳細
標題圖片
大使悲慘遇難,美國中東政策之殤
    一國大使在駐在國被殺害是外交意義上的極端事件,它往往標誌著受害國外交政策的重大失敗。利比亞革命是美國倡導的,班加西又是革命的大本營,美國大使遇害的政治象徵意義尤其嚴重。
    殺害外國大使衝撞了人類文明已經確立的底線,全世界的主流輿論都會予以譴責。但就像“9·11”一樣,阿拉伯民眾的真實心態要複雜得多。11年前一些阿拉伯人製造了“9·11”事件,這次又是9月11日,美國大使在阿拉伯國家遇害,歷史似乎兜了一個大圈子,但真正的挪動並不多。
    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最新遭遇是那個地區有可能陷入高度無政府主義的強烈徵兆。民主穿著新衣走進那裏,但轉眼就滾了一身泥。宗教主義在獲得第一輪勝利,下一輪勝利屬於誰,完全在未定之天。
    美國的外交官在很多國家是要冒生命危險的,這種危險的政治寓意十分深厚。希望美國認真拆除已經盤根錯節的那些危險因素,既為了寶貴的美國外交官生命,也為了世界各地的穩定與和平。【詳細
反美浪潮中的美國大選何去何從
    隨著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去世,原本在美國大選中不溫不火的外交議題突然升溫,成為選戰熱點話題。
    外交議題升溫乍看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在這方面經驗遠較共和黨對手羅姆尼豐富,得到大部分民眾認可。但在史蒂文斯身亡之後,美國駐阿拉伯世界多個國家使館先後因一部美國電影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遭到衝擊,奧巴馬的中東政策面臨重大挑戰,外交議題升溫的“機會”中也藏著陷阱。
    史蒂文斯身亡,奧巴馬在四處奔走參加競選活動間隙,抓緊時間與外國領導人展開密集電話外交,同時向選民保證將把殺害史蒂文斯等人的兇手繩之以法,似乎處理得得心應手。但隨著美國駐埃及、葉門、蘇丹、突尼西亞等國使館遭到衝擊,此事究竟何時、怎樣收場卻也讓人心存疑慮。儘管先勝了羅姆尼一籌,但奧巴馬的連任競選努力最後是從中受益還是受損,眼下尚難判斷。【詳細
標題圖片

    雖然中東反美示威的“標靶”是這部爭議影片,但其爆發的根本原因則是美國中東政策背離這一地區人民的利益訴求,失去了人心。正在為競選總統互相詆毀的奧巴馬和羅姆尼遭遇如此大範圍的反美浪潮,兩人的應對策略勢必會影響到國內選情。

標題圖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