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7月1日,網友“李元勝”發佈微網志稱,南坪驚現最牛車身廣告,廣告語“我靠重慶”實在讓人費解。
7月7日,據《恩施晚報》報道,重慶市工商局要求廣告公司撤換該廣告,而利川則堅持認為該廣告沒有惡意,是經過了一系列正規程式審批的,如果強行撤換,將起訴廣告公司。
7月8日,“我靠重慶”的相關新聞被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一時間引發公眾熱議。
7月9日,利川市旅遊局召開會議,決定將備受爭議的“我靠重慶”這句廣告語,改成“比鄰重慶”。
7月10日,利川市旅遊局局長表示“我們本意不是炒作,但卻因網路的誤讀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傷害。所以我們有必要向重慶人民致歉。”同時,利川已向重慶方面的廣告代理公司確定了新的廣告詞“比鄰重慶 涼城利川”。
事件先抑後揚,以利川市致歉告終
“我靠重慶”的廣告最先是在7月1日由一名網友在微網志上爆出,7月2日重慶晨網進行了《“我靠 重慶”重慶鬧市區驚現最牛車身廣告》的新聞報道,當天僅有3篇相關新聞出現。
其後的7月3日至6日,該新聞一度銷聲匿跡,淡出了媒體視野,並沒有引起公眾關注。
7月7日,據《恩施晚報》報道,重慶市工商局要求廣告公司撤換該廣告,而利川則堅持認為該廣告沒有惡意,是經過了一系列正規程式審批的,如果強行撤換,將起訴廣告公司。
7月7日的媒體曝光使事件再度呈現在公眾面前。7月8日上午,事件相關新聞被鳳凰網、騰訊網、雅虎、搜狐和網易等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利川“我靠重慶”旅遊廣告現重慶街頭惹爭議》一文,就被轉發96次之多。通過大型網站對新聞的加粗效應,利川市的這則旅遊廣告再一次被放在了眾媒體聚光燈之下,“我靠重慶”也成為了當日百度熱搜詞榜的第4位,當日的新聞數量達到了140篇。
隨即利川市“我靠重慶”旅遊廣告引起了輿論的熱烈討論,“我靠重慶廣告”一詞,成為百度熱搜詞榜的當日第5名。新聞報導量也在當日出現了事件峰值,達到745篇。相關評論文章迅速出現,主流聲音偏向於對利川市廣告的“雷人”甚至“低俗”的討伐,並有文章指出“簡直就是江西宜春市雷人廣告‘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的翻版”。其中,人民網和中國青年網等主流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文章,認為該廣告“低俗噱頭損傷城市品格”。同時,也有少部分媒體以廣告商業目的為根基,認為此次利川市的廣告傳頌度高,受人矚目,迅速被人牢記,未嘗不是一句好詞。
同日,利川市旅遊局召開會議,決定將備受爭議的“我靠重慶”這句廣告語,改成“比鄰重慶”。
7月10日,利川市旅遊局局長向重慶市人民表示歉意,並將廣告語更換。經過先前的“強行撤廣告即起訴”到三日後的“誠摯歉意”,利川市旅遊局的態度有了截然不同的調轉。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也催生了相關報導的繼續跟進,當日的新報道量達到了528篇,百度新聞熱搜詞中“利川 我靠重慶”處於第12位。
人民網在當日開展了網路調查《利川城市宣傳語“我靠重慶”惹爭議,咋看?》,調查顯示約56%的網友認為湖北利川城市宣傳語“我靠重慶”雷人俗氣,屬低級行銷。
7月11日以後,隨著旅遊局向公眾致歉,重慶市也表現出既往不咎的態勢,輿論對於此事件的關注度下降。11日新聞量達到385篇,主要以評論文章為主。
至此,“我靠重慶”事件基本塵埃落定。“我靠重慶”從7月8日起連續三天登上百度熱搜詞榜,可見公眾對此事保持者較高的關注熱情。通過人民網的網上調查數據顯示,在輿論聲音中對此事基本褒貶參半,説明瞭公眾對廣告用語涉及網路語言的使用方式還在摸索之中。
危機公關與自我宣傳並進
事件雙方的第一次交鋒,是重慶市工商局首先將事件再次引爆,利川市隨即否認廣告惡意,並表示如果廣告被撤,就將訴諸法律保護造成的雙方對壘,擴大了事件的影響範圍。然而就在媒體觀望事態發展的第二天,利川市旅遊局主動發聲,表示即將修改廣告詞語,旅遊局局長出面向重慶市民道歉。
在處理此次危機公關中,利川市7日的回應動作很好地把握了速度第一原則。因為,通常在危機發生的最初12-24小時是事件的黃金熄火點。在此期間,新聞報道會以很高的速度在媒體中傳播,隨之而來的就是公眾對於事件真相與本意的猜測,當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事態發展産生重要影響。因此當事人必須當機立斷,快速反應,果決行動,與媒體和公眾進行溝通。從而迅速控制事態,否則會擴大突發危機的範圍,甚至可能失去對全局的控制。利川市旅遊局局長當日出面澄清,向公眾澄清利川市關於此次事件的立場與態度,在官方聲音面世後,對於“我靠重慶”含義的猜忌輿論明顯有所減少。
7月9日,利川市在表態廣告無惡意的僅兩天之隔,發佈新聞表示準備修改原來的“我靠重慶”為“比鄰重慶”,並再次道歉。這是利川市在此次危機公關中,除了時間第一原則外,履行的承擔責任原則和真誠溝通原則的體現。
危機發生後,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當事人或單位是否關注了自己的感受。因此企業應該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表示同情和安慰,並通過新聞媒介向公眾致歉,解決深層次的心理、情感關係問題,從而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利川市首先承認因“我靠重慶”給重慶市民造成的不愉快,進而通過致歉緩解情緒壓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利川市表明的和重慶市工商局的對立態度為其在社會輿論中博得了更高的關注度。由於此次的“我靠重慶”廣告宣傳,並不涉及非黑即白的原則問題,更主要的是不同組織或個人對於“我靠重慶”這一詞語的理解問題。在這個值得存疑的話題上,利川市不急於妥協,堅持自己的立場,將輿論方向留給公眾選擇,是利川市為達到自我宣傳,走的一招秒棋。
危機發生後,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當事人或單位是否關注了自己的感受。因此當事人或機構應該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表示同情和安慰,並通過新聞媒介向公眾致歉,解決深層次的心理、情感關係問題,從而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利川市首先承認因“我靠重慶”給重慶市民造成的不愉快,進而通過致歉緩解情緒壓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我靠重慶”引發廣告宣傳用語思考
利川事件落下帷幕,但媒體並沒有輕易放過對因此次旅遊廣告引發的討論。輿論出現了對近年來城市用語宣傳思考的聲音。回顧相關事件,江西省宜春市被認為開了這種宣傳的“先河”。該市口號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而廣東佛岡縣將旅遊促銷口號定為“更近,更爽,更給力”,也引發了網友另類解讀。
對於此次的“我靠重慶”,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鳳翔表示,該廣告有些嘩眾取寵。他説,“靠”在書面語是臨近的意思,但同時又有髒話的含義。此外,從廣告的角度來講,這個用詞有違反廣告法的嫌疑。這樣的口號有損當地形象,並無實際價值。
一個口號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之所以會出現宣傳語“越位”的現象,這和地方有些部門追求短平快、政績數字和心理浮躁有密切關係。靠把玩文字遊戲或者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來博眼球,這對當地政府形象建設和社會文化環境塑造都是不利的。城市發展不能曇花一現,應該找到正確科學的自我定位。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對城市採取穩紮穩打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