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7期,總第17期 / 11月25日
我們要怎樣來維權
全世界都在維權。
遠到美國人為了生存發起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近到身邊小學生留下遺言服藥自殺;大到德班峰會各國圍繞節能減排展開討論博弈,小到普通市民抱怨醫保管理機構工作日停工學習;激烈到眾人聲援羅永浩掄鐵錘砸西門子冰箱,無奈到考生抱怨國考報名遭遇性別、年齡、專業種種歧視;糾結到煤電矛盾之下電企赴京要求漲價,悲哀到教授發文痛斥學校上課時間安排學生為藝人到訪維護秩序……
抱怨牢騷是最卑微的發聲,以死相逼是最壞的結果。人們對現狀或制度表達不滿,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因為每個社會都存在自身的問題,但這樣一種能量,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渠道來釋放,需要當事的部門機構主動介入、引導利用而非回避,如此,才能使社會和民眾情緒向積極方向發展。那麼在此之前,人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佔領華爾街”運動是一場非政治性的,沒有領導者的,也可以説是沒有正式組織的群眾運動,但此項自發性的示威活動,在另一方面看又是秩序井然,分工仔細,很注意遵守法律。這雖然不是一場過去意義上的革命,但未必不是一場全新意義的軟革命。那麼,倘若這場軟革命持久繼續下去,並且引起更廣泛的共鳴,其結局未必就是灰暗的。
不管羅永浩是不是想效倣當年“海爾砸冰箱”事件給西門子集團敲一記警鐘,他掄起大錘的那一刻就已經篤定了自己必贏的信心。如果理性管用,誰不願以最小的成本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時候,這樣所謂的非理性,恰恰是在不正常的、畸形的維權生態中,扮演了理性的角色。
全文
-
山西某電廠:“由於煤價上漲,每發一度電要虧損0.085元,導致越發越虧。” -
王亞欣:“受政府定價約束的企業與不受此約束的企業博弈,進而赴京,實際上是逼迫政府鬆動定價權,以此對抗市場力量。表面上這是兩個關聯行業、企業間的矛盾,本質上則是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問題。”
-
《創業家》雜誌總編輯牛文文:“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痛苦和孤獨伴隨整個創業人生。” -
李曉亮:“看到這些上榜作家,你會發現‘君子固窮’的念頭該改改了,文化創富,展示了更豐富的現代意蘊和價值闡釋。這樣的文化財富精英,不啻一個個市場化寫作的標桿,並且拓展了大眾閱讀文化路徑。”
-
安徽一小學兩名女生:“如果我死了,就怪數學老師,請警察叔叔將她抓走……我好累,她們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 -
周明華:“記住這兩行歪歪扭扭的文字,也就是記住當前教育過度功利化帶給孩子的沉重傷害。我們需要抽身自問,到底我們在為孩子減負的過程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