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方案

發佈時間: 2017-05-11 10:59:36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中科院,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

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的現有基礎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行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年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科技交流規模超過 2 萬人次,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近 400 個。累計擇優支援 318 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青年訪問學者和博士後來中國科學院工作訪問,招收 540 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建立了與“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地區)主要科研機構的合作機制,在人才培養交流、諮詢建議、項目合作、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另外通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了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合作的國際平臺,如 TWAS 區域辦公室、TWAS 青年科學家網路、2  個 UNESCO 的國際二類中心、2 個 ICSU 國際項目辦公室和上海合作組織科學院院長論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 9月,白春禮院長成功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給中國科學院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教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由此從 2013 年起,中國科學院開始實施“發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拓展工程的實施為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做了大量前期鋪墊和探索實踐。這一計劃包括發展中國家人才培養計劃——每年招收 200 名發展中國家學生來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CAS-TWAS 卓越中心建設計劃——在發展中國家重大關切領域設立 5 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平臺和海外科教基地;建設拓展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地區)建立 9 個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中心。“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上述工作,取得的成效有:(1)通過實施“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獎學金”計劃,迄今已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培養科研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約 800 名。(2)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飲用水安全、生物技術、綠色能源技術、防災減災技術等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領域,設立了 5 個“CAS-TWAS 卓越中心”,面向發展中國家,廣泛構建科技合作網路,開展合作研究、戰略諮詢、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等工作。(3)陸續部署啟動了一批海外科教合作基地的建設工作,包括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亞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南美空間天氣研究中心、中-斯海上絲綢之路科教中心、加德滿都科教中心、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和曼谷創新合作中心等。

以上已開展的工作為進一步實施“一帶一路”相關行動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行動的戰略目標和原則

指導原則

緊扣需求,互利共贏。緊扣我國中國科和學院國際化創新發展的戰略需求、合作對象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技合作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尋找合作的切入點、著力點和制高點,有針對性地推進國際合作。在合作中應尊重科技智慧財産權、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真正做到“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中,注重合作各方科技政策的溝通,努力實現沿線國家(地區)的優勢互補和戰略對接。

科學引領,聚焦前沿。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宏觀背景下,以構建沿線國家(地區)科技合作網路、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實施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和培養科技合作創新人才為重點,聚焦前沿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挑戰,敏于發現重大工程項目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並提供切實可行的科技解決方案,真正發揮科技的引導作用,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技服務。

合力創新,融合發展。以推動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産業輸出”于一體、“人才、項目、平臺和網路”相結合的系統性合作為主要模式,聯合、協調國內外合作力量,整合、整合院內外科技資源,形成合力,促使科技創新資源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緊密結合,加快形成創新鏈、産業鏈和資金鏈有效聯動的融合發展體系。

體現理念,遵守原則。新時期的國際科技合作,應充分體現“一帶一路”倡議倡導的“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以及“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新理念。在行動中恪守科技倫理道德、保護科技智慧財産權、參與制定並遵守有關國際規則。在交往中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原則,著眼于“民心相通”,倡導科技精神,重視人文交流,以期與沿線國家(地區)的科研機構建立起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1   2   3   4   5   6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