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研究:中巴經濟走廊 2.0
不同於中國從前拾遺補缺的歷史研究方式,如今要用前瞻式的思維方式看中巴經濟走廊,它是旗艦走廊,是中巴兩國友誼的象徵,也是昇華。它有“四個支柱”——基礎設施、能源、港口和開發區,主要為了補工業化的短板。現在中巴經濟走廊將要進入 2.0 版本,意義已經不再局限于中巴關係,而是成為南亞大陸甚至整個區域合作大的示範工程。
中巴經濟走廊有“五大效應”:第一是中巴合作示範效應,如果引進中國開發區的模式,引進中國資金搞經濟走廊和能源,讓巴基斯坦成為一個中等強國,可以激勵更多國家學習中國模式;第二是産業轉移效應,通過中巴經濟走廊將産業鏈轉移到整個非洲實現工業化,這將極大改變西方在非洲殖民幾百年從來沒有修鐵路,建設基礎設施等等的局面;第三是南北平衡效應,中巴經濟走廊連接“世界島”歐亞大陸和“世界洋”印度洋,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南北之間發展失衡的問題,實現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明的邏輯轉移;第四是大南亞區域合作效應,通過中巴阿、中巴斯、中巴印等 3 方面合作,實現中巴經濟走廊溢出效應,服務於發展、安全、治理“三位一體”的大南亞區域合作——英國的加入更展示地區溢出效應;五是全球治理效應,尤其中阿巴務實合作,解決阿富汗、巴基斯坦長期貧困部落暴力、恐怖惡性迴圈的局面,這也反襯出為什麼聯合國兩次在阿富汗問題決議中寫進“一帶一路”。
非洲至今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阿富汗、巴基斯坦這兩個鄰國之間甚至沒有直航,所以這些國家很歡迎“一帶一路”,中國有“四個自信”,也希望通過互聯互通讓巴基斯坦等國也能增強“四個自信”。
“一帶一路”自身的生命力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其變成一種實踐,變成一種組織和理論,本身具有生命力。2.0 版尤其要思考 3 個問題:一是和美國的關係;二是如何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三是如何以前瞻式的方式思考更長遠的規劃。
中美合作,從基礎設施聯盟做起
“一帶一路”倡議使得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下降。美國雖然沒有加入“一帶一路”,但在實際合作中,美國有基礎建設的需求,中美兩國可否成立“全球基礎設施聯盟”,以此促進全球的互聯互通等以實現共贏?在這個聯盟中,可以為全球治理的難題提供幫助,比如解決阿富汗的恐怖、毒品等頑疾,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戰略也有幫助。中美看起來衝突的地方,恰恰是合作的領域。
具體怎麼合作?有海上秩序、全球氣候、海上運輸、海上物流、海上環境保護、海上科學等。美國靠海洋立國,而中國建設現代海洋體系才開始,需要向美國學習。美國雖是世界上最大海域面積的國家,但如今航空母艦、軍事基地已經不是最先進的秩序安排了,需要中國東方的智慧,中國可以在 G20 或某些區域組織內統籌協調。
克服全球化的悖論:民生工程+南方型全球化
“一帶一路”如何克服全球化悖論?
首先要改變單向度全球化,資訊高速公路就是改變原來的部分全球化或者單向度全球化的模式;同時要改變“中心-邊緣”模型分工體系、改變文明等級秩序、改變區域化和全球化矛盾。英國脫歐證明區域化並非達到全球化的途徑,可能和全球化有矛盾,英國在脫歐之後才可以更好地和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更好地擁抱全球化。
“一帶一路”著眼于歐亞地區的互聯互通,是對傳統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的揚棄。開創新型全球化要著眼于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如民生工程,讓老百姓更加有獲得感、參與感和幸福感。美戰略家康納在《超級版圖》一書中提出,未來 40 年的基礎設施投入將超過人類過去 4 000 年!傳統全球化中的關稅減讓,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 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聯互通,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 10%—15%。因此,“一帶一路”給全球化提供更強勁動力,並將改革傳統的全球化,朝向開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發展。
新型全球化也是包容性的,它讓全球化“無死角”。西方人開創了全球化,但世界夜晚的燈光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歐洲的沿海地區,還有 13 億人沒有電:非洲 5 億人、印度 3 億人;世界上 90% 的貿易通過海洋進行,而海上物流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間;網際網路更是如此,12 個根伺服器中有 9 個在美國,1 個在挪威,1 個在日本,1 個在英國,中國現在正在參與網際網路制定權。因此,我們要讓全球化更加均衡,以解決內陸地區落後、國家社會治安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一帶一路”會凸顯出南方型的全球化,讓南方國家更多參與,讓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從要外援到要投資,而美國和西方也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