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統六經”學派:謹守病機的三境界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1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 劉觀濤 北京中醫藥學會師承工作委員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治學要經過三個境界。筆者認為,中醫辨證在“謹守病機”的旗幟下,也有三個境界。要在“常規辨證”(病性病位)的基礎上,給予宏觀的整體洞察(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和微觀的一步到位(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六經”分為實、虛兩大類:實為陽(即六經的“三陽”);虛為陰(即六經的“三陰”)。實證分為在表(即太陽)、在裏(即陽明)。虛證分為在裏之中焦(即太陰)、在裏之全身(即少陰)。虛實錯雜在裏:偏于實為少陽,偏于虛為厥陰。六經只有“太陽”屬表,其他皆屬裏(含半表半裏)。如上六經框架,可以確定辨證論治的大方向。而包含于六經框架之內具體病性“虛實、寒熱、氣血津液”和具體病位“表裏、上下、臟腑經絡”則是六經體系的“精細化”
孔伯華推崇六經辨病
孔伯華是“傷寒溫病融會貫通學説”的代表人物,在《時齋醫話》中,將傷寒溫病進行融會時説:
“病有千端,治法萬變,莫不統寓于六經之中。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不但是方法俱備之全書,而且法外有方,方外有法,統賅百病,是一切疾病辨證論治之總則。
葉天士之衛氣營血辨證施治,乃説明溫病之輕重淺深所表現之階段有別,並非病邪之真入衛入氣、入營入血也。吳鞠通之三焦分證,亦説明溫病之輕重淺深,而並非病邪果真據于上焦、中焦、下焦之意。皆足以羽翼仲景者,此等處慎勿拘執。”
而且,孔伯華所雲“六經”,已經包含、覆蓋所有“病性病位”而無遺漏。
如他説:“《傷寒雜病論》一書所體現辨證論治理論,以及所收載方藥,不僅將中醫學歷來之病因學説、臟腑學説、經絡學説,以及四診兩綱六要之辨證方法,統統聯繫起來,並且總結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使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得到較完整的體現……”
“《傷寒雜病論》之內容,主要為立六經提綱,分證候歸類,亦即將病的證候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大類,便於辨證、決定治療,如論中所指太陽病、陽明病之類,即此義耳。但仲景所稱之病,實際乃證候之類群也,此皆《傷寒雜病論》之特點,為後世著作之所不能及者。仲景之大法,據表、裏、寒、熱、虛、實以辨證論治者也。”
有人會説,中醫的辨證論治能夠辨病性(虛實、寒熱、氣血津液)、病位(表裏、上下、臟腑經絡)就可以了。為什麼以善治溫病而聞名的孔伯華,如此推崇六經大法呢?為什麼胡希恕在辨析“六經、八綱(含氣血津液)”的基礎下,又提出“方證是辨證最後的尖端”呢?
筆者在孔伯華“傷寒溫病融會貫通”和胡希恕“六經-八綱-方證”學術思想的基礎上,試對“謹守病機”的境界進行闡釋。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