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六經辨治新解:將大腦按六經劃分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13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編者按:《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綱領是“六經辨證”。然而,對於“六經”的界定,現在通行的《傷寒論》教材通常以“臟腑經絡”界定六經,如李培生主編的《傷寒論講義》就説:“六經病證,是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反應于臨床的各種證候。”但同時,也有很多有別於以“臟腑經絡”界定六經的傷寒學術流派,有代表性的為:“八綱定六經”學派、“治法統六經”學派、“方證涵六經”學派等。
□ 馮學功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目前,臨床對中風病的辨證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多種國家行業標準,二是各種教材所列分型。如此多的“國標”、“行標”、“教科書”對一個疾病來説應該足夠多了,可現狀是:臨床上真正按照此種分類方法診治的並不多,這些標準並沒得到廣泛的接受和認可。
方證不相應導致標準“不叫座”
有專家認為,中風病“國標”、“行標”不被業內普遍接受的原因:一是這些標準的分型採用臟腑辨證與氣血津液經絡辨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因臟腑經絡氣血津液臨床表像繁多,欲準確辨清證候隸屬何臟何腑何條經絡,何種為虛何種為實,確非易事;二是分型較多,臨床不易掌握;三是分型相對刻板、固定,難以適應中風病發病急、病情重,證候動態化、兼挾多的特點等。
筆者認為:上述因素只是表面原因,引起“叫好不叫座”現象的根本原因則是在方證相應上出了問題。方證相應理論源於仲景《傷寒論》,所辨病證與某方相符合,即為某方的應用指徵,就可以服用某方。
而不論是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八綱辨證,還是六經辨證,最終都要落實在方證上。從辨證候開始,直到辨清具體方藥結束,最終達到“方證對應”的目的。故臨床療效的關鍵在於方證是否對應。經方大師胡希恕特別強調:“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在於方證辨得是否準確”,充分説明瞭方證相應的重要性。
由教材析方證不對應
教材是規矩、是規範、是準繩。如王永炎院士主編的中醫高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將中風病分為8型進行論治。基於上述方證相應的認識,筆者由該書相關內容開始,從方證相應的角度分析辨證分型與處方之間(即方證之間)的契合度。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