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退役軍人尚曉東:科研老兵“破壁”人生

發佈時間: 2024-02-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閆景臻

服役26年,他為部隊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轉身科研,他數次“破壁”挑戰自我;投身深藍,為加快海洋強國建設,他一刻不敢懈怠。

image.png

1978年,尚曉東高中畢業,成為工廠車間學徒。聽説高中同學考上了大學,他不甘心與車床相伴,“他能考上,我也能。”然而高考並非容易事,尚曉東回憶:“那個時候沒有復習資料,我連三角函數、平面幾何都不知道。”

連續參加高考兩年,1979年,17歲的尚曉東考入太原理工大學(原太原工學院),就讀物理基礎部物理師資班。1983年,大學畢業的尚曉東被分配到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指揮學院(原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校)擔任教員。

進入部隊前3個月,軍訓是尚曉東的必修課。齊步走、正步走、敬禮……尚曉東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時至今日,他依然堅持著規律作息的習慣。

如何上好一堂課,是尚曉東面對的另一場挑戰。為了讓複雜的物理知識簡單化,尚曉東用打靶來講解動量守恒原理,“比起抽象理論,手槍、步槍和大炮是軍人們最熟悉的案例。”

1994年,尚曉東考入天津大學力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後來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成為博士後。在美國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後,尚曉東毅然回國。“不出國不知道愛國。”尚曉東感受到:“只有當我們足夠強大,才能夠守護國家的安全。”

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他把愛國寫入了科研人生。尚曉東説:“在國外做得再好,那也是別人的成果。”2005年,尚曉東進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當時,國內對物理海洋現象依然停留在描述層面,物理海洋研究遠遠落後於大氣科學和流體力學研究。他説:“我想把流體力學的最新成果直接應用到物理海洋研究。”從打破自己人生壁壘開始,尚曉東也打通了物理海洋研究的藩籬,在國內率先開始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的研究。

43歲再次跨入新行業,尚曉東一頭扎進了大海。當初,海洋觀測儀器一直被國外壟斷,尚曉東帶著團隊研製出了國際上響應時間最快的“海洋探測快速溫度感測器”,響應時間為7毫秒,填補了國內空白,並一舉打破了被國外長期壟斷、卡脖子的高科技産品的封鎖,此外還研製出國際上首個“水下熱通量觀測系統”,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貢獻,並作為負責人之一,建成我國首個深海多學科觀測系統。

2010年,“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載著50多名科研人員,執行2010年度南海多學科綜合航次考察任務。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開放共用航次的“首航”,尚曉東作為首席科學家,實施本次科學考察。“我出海了。”尚曉東設置完郵件自動回復後,便瀟灑出海。在海上沒有涌入的消息,沒有瑣碎的事務,“如果沒有短波收音機,我們甚至不知道國內外發生的變化。”尚曉東説,他把問題放進腦袋,在海上琢磨起來,無數次的靈光一閃,成為推動他科研成果的“臨門一腳”。

如今,已到退休年齡的尚曉東卻放不下科研,依然堅持在科研第一線,他説:“就是閒不住,還想為國家再做些什麼。”對尚曉東來説,海洋沒有盡頭,科研也不會窮盡,“面對浩瀚的大海,人類太渺小了,我們一定要敬畏自然,去探索和利用海洋。”(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