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陜西旬陽:七個連接助力文化振興

發佈時間: 2024-02-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蜜 村月 | 責任編輯: 葛蕾

旬陽,曲水環流,狀若太極,被譽為“中華天然太極城”。然而,旬陽的文化不僅僅只是太極生態文化,更有源遠流長的漢江文化和秦嶺文化。

秦朝時期,旬陽設關置縣,秦、楚、蜀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孕育著南北相容的民風民俗。漢調二簧、民歌民舞、獨孤信印、孟達墓冢在人文血脈裏風華斐然。太極山城、蜀河古鎮、西溝瀑布、天門奇山于斑駁時空中默然矗立。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鎮,鐫刻紅色記憶,歷久彌新。

近年來,旬陽市聚焦興文強旅戰略,圍繞推動高品質發展,以提升公共文化、挖掘特色文化、發展文化産業、創新文化品牌”為目標。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振興對鄉村産業、人才、生態、組織等振興的重要推動作用,以文化人,融文興業,鋪開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圖景。旬陽的漢江之水,描繪出了天然太極圖,旬陽的“文化活水”則連接了鄉村的五大振興,構建起了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七大連接”,形成了“綠水青山繪太極,文化活水興旬陽”的發展格局。


文化陣地:與民生形成“強連接”

近些年,旬陽市大力加強文化陣地建設,讓文化陣地成為了促進高品質發展的民生工程。如今,文化館、圖書館、數字閱讀體驗館、兩館分館、綜合文化站、城市書屋等功能齊全的文化陣地遍佈大街小巷、鎮村社區、農家院落。每當茶余飯後,總能看到群眾聚在一起跳舞、健身、閱讀的場景,盡情享受公共文化帶來的閒適。全市309個村(社區)均建有文化活動室和室外文體活動廣場,各類設施齊備、環境較好,實現村村全覆蓋,且均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並向殘障人士、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服務。

2023年初,市圖書館、文化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新的文圖兩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智慧閱讀、文化藝術培訓、文化休閒、非遺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同時,還推出音樂、書畫、舞蹈等不同藝術門類的公益課堂,實現了線上線下公共文化資源共用,滿足了廣大市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旬陽市數字閱讀體驗館是文化惠民的一個亮點。該館建成並對外免費開放後,迅速成為熱門“打卡地”。該館集公共數字文化、數字閱讀、AR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配置文化長廊、名人墻、瀑布流電子書機、AI光影閱讀、VR眼鏡、VR自助閱讀椅、聽書椅、電子棋機、書法機、書畫機、電子閱讀本等先進數字設備,依託現代科學技術,將公共文化服務與科學技術融合,提升了公共文化數字化裝備水準,加強了公共文化智慧服務與技術應用,用科技手段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成效。

文化品牌:與産業形成“深連接”

強化文化項目支撐,打造文化品牌地標。近年來,旬陽始終致力於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培育遍佈市鎮、村(社區)各門類文藝社團336支,開辦舞蹈、書畫、樂器等少兒藝術類培訓機構18家,成立以旬陽市文旅傳媒演藝公司(太極城民間藝術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文化企業,不定期開展送戲下鄉、社團展演、青少年藝術節等文藝展演活動,提供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文化惠民服務。在展示推廣旬陽多元文化的同時,把優秀文化送到鎮村廣場、田間地頭、搬遷社區、村莊院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旬陽市文旅傳媒演藝公司(太極城民間藝術有限公司)積極參與百姓大舞臺、春節社火表演、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文化旅遊活動,已經成為了旬陽文藝宣傳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被譽為“秦巴山中的'烏蘭牧騎’”。多年來,團隊把“戲”從城區演到鄉下、從旬陽演到安康各縣區、從陜南演到關中、從陜西演到全國10余個省市。

旬陽市還打造了每兩年一屆的“農民文化節”和“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送戲下鄉”三大文化品牌,定期開展“文化五進(文化進校園、企業、景區、鄉村、社區)”、“藝養天年”、全民藝術普及和書香旬陽全民閱讀等文化惠民項目,全面推動文化品牌與農文旅産業的深度融合,用文化品牌帶動産業振興,進一步促進文旅産業發展,激發文旅市場活力,推動旬陽文化旅遊事業繁榮發展。


文化人才:與鄉村形成“常連接”

人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旬陽市立足市情實際,不斷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利用和培育機制,激發文化人才活力。

2021年3月,旬陽市啟動“百千萬”文藝人才培養工程,經過調查摸底、組織評定和組織實施三個階段。整合縣內文藝人才資源,吸納更多文藝愛好者投身到文化服務工作,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文學、戲劇、影視、音樂、舞蹈、曲藝、書法、美術、攝影、民間文藝及網路文藝等領軍人才培養,並採用“短期+長期、線上+線下、重點+普及”的方式開展各藝術門類愛好者培養,建立了一支熱愛文化、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文藝人才隊伍,形成了市、鎮、村三級文化服務網路,營造全民藝術普及良好氛圍。

通過實施“百千萬”文藝人才培養工程,有效解決了文化人才緊缺的現狀,為基層文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消費:與生態形成“綠連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旬陽市依託自然山水資源稟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打造多元化生態旅遊産品,推動生態資源與田園、文化、旅遊、教育、網際網路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生態體驗、生態科研、低碳旅遊等方式,實現在生態旅遊供給中對環境資源的修復和保護,在生態旅遊消費中加強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傳播和引導。

在旬陽,可以觀天然山水太極城、逛千年古鎮蜀河,可以在紅軍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可以在秦嶺深處體驗秘境水泉坪、吉祥羊山天然氧吧、水洞溝、天門山、乾坤灣(漢江第一灣)、神仙洞、銅錢關、西岱頂等自然景觀,文化與生態的“綠連接”帶動了生態休閒、康養度假、戶外健身和親子遊、研學遊等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更好滿足遊客多樣化生活需求。


文化思想:與黨建形成“紅連接”

強化黨建引領,聚民力、集眾智,旬陽市構建起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旬陽,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紅軍紀念館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級國防教育示範基地”“陜西省廉政教育基地”“全省黨員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是陜南首屈一指的紅色旅遊勝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廣大黨員幹部在紅軍鎮開展黨史現場教學,不斷強化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實踐教育。

在紅色文化方面,王院村是一個典範。2021年底,王院村被旬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鄉村振興建設樣板示範村。同年,旬陽市發改局成為王院村的包聯單位。王院村緊緊圍繞“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這一金字招牌,在王院村落地鄉村振興大講堂。隨著安康、旬陽兩級市委黨校教學點入駐王院鄉村振興學堂,15名各行業理論專家教授、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常年合作,讓“知識課堂”變為“振興課堂”。現在,鄉村振興大講堂已成為黨員幹部練兵的“講堂”、群眾學習的“學堂”、農民培訓的“課堂”。王院村變成了黨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在紅色文化教育中,村民增長了知識,努力發展農業,紅色文化轉化成為了綠色發展動能。


文化遺産:與發展形成“富連接”

非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非遺包含著深厚的傳統智慧,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感召力。

旬陽市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旬陽民歌)1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道情皮影、蜀河雙彩車、八步景音樂)等8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項目29項,縣級非遺保護項目80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旬陽民歌歷史悠久、曲調豐富、種類繁多、風格迥異,保護與傳承旬陽民歌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研究漢水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2022年,為加強漢調二黃、旬陽民歌等非遺項目推廣和後備人才培養,旬陽市委市政府部署實施了“百千萬”文藝人才培育暨“非遺新苗培育工作”,選拔學員150余名,創作、改編了適合學生傳唱的《遊子吟》《少年強》等旬陽民歌和漢調二黃作品20余首,培育一批優秀非遺新苗。同時,啟動了拐棗酒釀造技藝項目編報、蜀河八大件子、旬陽民歌等非遺保護工作。為了讓非遺文化廣泛傳播,還組織志願者開展文化進校園、廠企、景區、鄉村、社區的“五進”活動。

目前,旬陽市有蜀河八大件飲食文化與製作技藝和旬陽拐棗酒釀造省級非遺工坊2個,安康市級非遺工坊6個。為進一步發揮傳統非遺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旬陽市非遺保護中心、旬陽市文化館對全市非遺資源進行系統梳理,選取覆蓋面大、適於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扶持建立非遺工坊,積極向上申報省、市級非遺工坊,爭取各項扶持資金,解決脫貧戶收入,助力鄉村振興。讓村民既能顧家,又能賺錢,為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注入了非遺力量。


文化韻味:與鄉愁形成“好連接”

旬陽踞秦嶺而擁漢江,臨湖北而守要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引起政權更疊、遷徙流轉,促使古老文化與巴蜀、荊楚、吳越、中原及嶺南文化融合與昇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秦巴深處、漢江與旬河之交的先民們,以其勤勞、智慧的雙手,在莽莽蒼蒼、山重水復的旬陽大地上,創造了富有漢江流域特點的古代文明。

走進旬陽市博物館,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這裡有“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的獨孤信印,這裡有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計算工具象牙算籌,這裡有車馬飾品、象牙化石、玉器、陶瓷、銅器等珍貴文物。在這裡,可以找到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的足跡,可以了解旬陽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在旬陽二百餘個村中,現有趙灣鎮郭家老院、仙河鎮牛家陰坡村、赤岩鎮的湛家灣村、赤岩鎮七里廟灣村和赤岩鎮萬福村五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十七個省級傳統古村落。除此之外,還分佈著2座省級保護單位民居,8座縣級保護單位民居。走進這些地方,讓人有一種穿梭在漫長時光遂道裏的感覺,體驗帶有滄桑感的“鄉愁”和被歲月洗禮的歷史印記。


下一步,旬陽市將以創建陜西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示範縣為契機,繼續發揮好公共文化場館的陣地作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陣地提升、活動開展、隊伍強化、人才培養、黨建引領、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等方面為抓手,進一步把文化惠民落到實處,切實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彰顯“山水太極城”文化內涵。

唱一曲振奮人心的長歌,頌一首波瀾壯闊的史詩,文化之聲在秦巴山間、漢江河畔的太極城響起。一幅“綠水青山繪太極,文化活水興旬陽”的美好藍圖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