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民族團結黨旗紅綜述】行走青海四川: 黨建引領基層更有力 民族團結黨旗分外紅!

發佈時間: 2020-11-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胡俊 | 責任編輯: 胡俊

中國網北京11月20日訊(記者胡俊)在三江源頭,今年九月,36歲的葉西迎來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完成了兩年在青海玉樹基層幹部學院的學習,順利畢業,又能將所學的知識為村裏更好地服務了。這些年,葉西去了很多大城市,學習了不少經驗,他期待著家鄉的建設越來越好。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俯瞰。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在祁連深處,即將退休的基層民警高尖措、協警馬秀蘭夫婦,放棄城市的安逸生活,又回到兩人相識的地方——青海省最北端的一個鄉:祁連縣央隆鄉,此前他們已經服務基層36年。如今,他們打算永遠留在這裡,繼續服務當地群眾。

在川西高原,90後藏族姑娘拉珍靜默地走過十八軍窯洞群遺址,大學畢業後,拉珍回到家鄉甘孜當起了解説員,向遠道而來的客人講述發生在甘孜的紅色故事。如今的她,依舊熱情不減,講述偉大歷史、傳承紅色文化,積極進步是她青春的底色。

人民網記者高媛在高原農業區採訪當地群眾。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在金沙江畔,一座現代化的高原農業園區正在成型。火紅的番茄、翠綠的黃瓜、香甜的草莓,石渠縣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裏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正源源不斷地豐富著當地百姓的餐桌,石渠縣縣委書記袁明光正積極謀劃當地未來的發展……

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路主題活動深入青海、四川兩省民族地區,圍繞民族團結、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等方面內容,采編記者們深入民族地區,登上高原,實地探訪,用文字和鏡頭書寫記錄了當地黨員幹部群眾共謀發展、團結進步、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生動實踐,為傳播青海、四川民族地區群眾的熱切期待和講述紮根基層的黨員幹部精神風貌做了大量翔實報道,發出了真實聲音,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共鳴。

大雨中,“民族團結黨旗紅”採訪組翻山越嶺前往祁連山深處實地採訪。中國網記者李穎 攝

從地理緯度上看,從四川省西南部的涼山州到四川西北角的甘孜州石渠縣,從青海的“南大門”玉樹州再到青海的“北大門”祁連縣,在中國第一階梯橫斷山脈上,這裡分佈著青藏高原、祁連山脈、崑崙山脈、三江源頭、川西高原……是典型的“高”“大”“稀”地區,海拔高、面積大、人口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成為這片區域的靚麗底色,當前,青海、四川兩省有3處國家公園試點,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真達鄉村民跳起傳統舞蹈“真達鍋莊舞”。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從社會層面上看,青海、四川民族地區,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元文化共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區域,是中華民族團結融合、多元一體的縮影。青海有5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90萬人,佔總人口的47.7%;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在四川,全省始終把民族工作作為全局性工作來抓。

“民族團結黨旗紅”採訪組在青海海東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紅光上村採訪村婦聯主席馬曉蘭。新華網記者 潘彬彬攝

面對這些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歷史現實因素,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如何平衡?基層黨建和民族團結如何統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如何銜接?等等,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小情,無不體現著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關注,如何讓民族地區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共同富裕的奮鬥目標,是一代代基層黨員幹部的心頭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記者在青海、四川民族地區的見聞,入眼入心,感同身受,深刻認識到當地群眾團結奮進的家國情懷、當地基層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

青海玉樹基層幹部學院內,即將畢業的藏族幹部學員向全國網友發出邀請,歡迎遠方的客人到玉樹。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在青海玉樹州,災後十年重建讓這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央視網記者劉亮在《共産黨就像個紅太陽 照到哪哪亮》報道中寫道:“該學院負責人李玉蘭介紹,災後重建點點滴滴讓玉樹當地老百姓懷著一種感恩的心,近幾年精準扶貧,讓當地人民收入不斷提升,幸福感越來越強。”中國網記者胡俊、李穎在《從基層幹部培養看青海玉樹基層黨建的“變”和“新”》中指出,玉樹災後同全國各省市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誼,也會像玉樹人民保護三江源那樣,一江“清水”向東流,源源不斷,歷久彌新。

俯瞰吉絨隆溝易地扶貧安置點,學校、醫院離安置點只有幾百米。央視網記者劉亮 攝

在四川甘孜縣,“易地搬遷”政策讓當地群眾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新華網記者于楊在《甘孜易地安置“挪窮窩” 擺脫貧困讓居民搬得出穩得住》中寫道:“吉絨隆溝易地扶貧安置點距離甘孜縣城的學校、醫院僅幾百米。這裡的151戶,591位居民在2018年完成了搬遷安置工作。在此之前,他們大多住在離縣區七八十公里的地區,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很多貧困戶被困在山上放牧為生。”

中國網記者秦金月、人民網記者吳兆飛、央視網記者程祥等在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群採“彝海結盟”見證人沙馬爾各的孫子沙瑪依姑。中國網記者鄭亮 攝

在四川涼山州,人民網記者吳兆飛採訪了解越西縣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建設後,在《科技賦能 大山深處結出“致富果”》寫道:“目前,産業園已成功申報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拉開了越西蘋果走向全國市場的序幕,未來廣東地區乃至全國市場都可以品嘗到香甜味美的‘科技果’。”中國網記者鄭亮在《四川越西脫貧群眾 :跳起達體舞感恩新生活》真實描述了當地群眾的熱情生活:“在感恩社區的文化廣場,搬遷後的群眾跳起歡快的達體舞,歌頌新生活。”

在青海黃南州,新華網記者王志艷、潘彬彬採訪到曲庫乎鄉多哇村老黨員卓麼加。他們在《青海黃南:“指尖上”的智慧黨建促基層治理精細化》一文中寫道:“卓麼加1983年入黨,回憶起幾十年的變化他十分感慨:‘國家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現在的基層黨支部相比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員們都是有知識的,黨的各項政策都向群眾宣傳的很及時、很好,他們在鄉村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青海海北州,人民網記者于凱、皇甫萬里用鏡頭記錄下大美青海的精彩瞬間。《金秋美景卓爾山》組圖記錄下祁連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遊區的金秋美景:“平均海拔2930米,佔地約603畝,位於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境內,地處祁連山中段,民族團結祥和塔、西夏峰燧、情人崖、天境之眼、阿咪東索、天兵崖等景觀,既有溫潤秀美,又有巍峨雄渾,雪山、草地、峽谷、河流、丹霞地貌盡收眼底,讓人流連忘返。”

“民族團結黨旗紅”採訪組在四川甘孜州甘孜縣採訪易地搬遷和脫貧攻堅工作。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一條條新聞報道,通過網路傳播到祖國大江南北,“民族團結黨旗紅”裏的一個個動人故事、一個個鮮活案例,一時間成為網友們熱議的話題。網友“家裏有位小棉襖”説:“我感動得痛哭流涕”。網友“雪山海豚”説:“不忘初心,説到做到。”在青海玉樹,玉樹基層幹部學院的李玉蘭接受採訪後,對記者們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及時高效的新聞報道表示真誠感謝,她説,你們不顧旅途勞頓、高原缺氧,佳作頻出,各個精雕細琢,用心用情,很是佩服,也很感動。感謝你們對高原的理解,感謝你們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理解……三江源永遠歡迎你們!

在青海省最北端的祁連縣央隆派出所,中國網記者胡俊和基層民警高尖措(左)依依不捨、握手話別。中國網記者李穎 攝

在記者們的報道裏,有藏族阿姆的促膝長談,援藏幹部的真情流露,時代楷模的精神共鳴,90後姑娘的人生選擇……都表達了當地群眾濃厚的家國情懷,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他們真誠的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們的幫扶,更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無比自豪。網友們通過記者們的文字、鏡頭,可以直觀感受到當地幹群的緊密關係,援藏幹部的無怨青春。網友“老男孩不老”評論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網友“夏未未央”説,“祖國強大!民族復興!祖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點讚!”等等,表達了網友們的真切情感和美好祝願。

在四川甘孜縣易地搬遷安置點,迷峰、友呷拉姆夫婦在自家的新房前。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民族團結黨旗紅”網路主題活動,用真實案例,用真切聲音,用真心故事打動人心,更溫暖人心,我們可以看到、聽到、認識到黨和政府對民族地區長久以來的熱切關注,幫扶支援,更能直觀了解到當地人民生産生活的發展變化。“民族團結黨旗紅”更是一個窗口、一扇窗戶,是我們了解青海、四川民族地區,甚至全國民族地區發展現狀的一次共鳴、一次展望。記者們像是一個探路者,希望通過文字和鏡頭的力量,為更多想要探索、想要了解、想要記錄的人們掀開一角,增進民族團結一家親情感,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更多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爭取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的奮鬥目標。

人民網記者于凱(左)、皇甫萬里對大美青海的生態保護讚不絕口,用鏡頭定格下精美瞬間。中國網記者胡俊 攝

金秋的季節,天藍雲淡水清,希望這些點滴故事,這些採訪對象,這些新聞作品,將會如同雪域高原遠處的微芒,繼續激勵來者,更啟迪後人。基層以黨建引領,群眾熱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也將越來越現代化。期待並憧憬著美好未來,也更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當地群眾告訴人們的樸實道理。山高路遠,未來可期,“民族團結黨旗紅”網路主題活動不是終點,更多聲音、更多故事正在被挖掘和創造,奮進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