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5G視野 > 

“星鏈計劃”能否取代5G? 專家:與5G是互補關係

發佈時間: 2020-11-16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劉育英 | 責任編輯: 呂欣

(經濟觀察)“星鏈計劃”能否取代5G? 專家:與5G是互補關係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劉育英)以“星鏈計劃”(Starlink)為代表的低軌衛星通信能否顛覆或取代5G?專家15日解釋稱,低軌衛星通信當前與5G是互補關係,未來是6G的構成部分。

在當日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基礎資源大會上,中國資訊通信科技集團副總裁、無線行動通訊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表示,低軌衛星通信優勢突出,局限性亦明顯。

據了解,根據軌道高度不同,低軌衛星高度為300-2000千米,中軌衛星高度2000-35786千米,地球靜止軌道為35786千米,此外還有更高高度的軌道。

1987年,摩托羅拉提出了“銥星計劃”,1998年11月1日該項目投入使用,66顆衛星分佈在6個極軌平面上,可以提供全球任何地點(包括南北兩極)的電話通信業務。但由於商業原因,“銥星計劃”以失敗告終。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2015年提出了“星鏈計劃”,擬發射42000顆衛星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服務。除“星鏈計劃”外,還有OneWeb、Telesat公司也推出低軌衛星通信計劃。

陳山枝表示,從“銥星”到“星鏈”,低軌衛星通信的興起主要得益於四個因素:衛星發射技術的進步;衛星製造技術,材料、電源及加工製造等技術進步;積體電路技術進步;通信技術進步。

陳山枝認為,衛星通信的優勢主要在於覆蓋範圍廣。目前行動通訊服務的人口覆蓋率約為70%,但受制于經濟成本、技術等因素,僅覆蓋了約20%的陸地面積,小于6%的地球表面積。

衛星通信可以解決空中、海洋、森林、沙漠地區及其他地廣人稀區域的覆蓋,為空中飛機及無人機、海上油井和船舶、森林防火及野生動物視頻監控、電力線路和鐵路沿線巡檢、救災現場等場景提供通信保障。

但衛星通信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陳山枝介紹,衛星通信頻譜效率低,SpaceX的Starlink下行鏈路平均頻譜效率為2.7bit/s/Hz,只達到3G水準,而5G的平均頻譜效率在10bit/s/Hz以上。

衛星通信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遠高於行動通訊。此外,衛星通信終端天線較大,功耗也高於5G手機,每比特能耗比5G手機至少差一個數量級以上。衛星信號在沒有用戶的地方也會覆蓋,産生區域無效覆蓋,也無法覆蓋室內。

“馬斯克是商業奇才,其顛覆性創新大大降低了發射衛星的成本和門檻,但沒有顛覆通信的香農定律”,陳山枝表示,衛星網際網路定位並非5G主流市場,與城市普通消費者無緣,除非是在行動通訊覆蓋不到的地方。

中國企業也推出了低軌衛星的虹雲工程、鴻雁衛星星座通信系統等。陳山枝認為,衛星通信應與5G融合發展。目前中國衛星通信與5G相容正在前期探索之中,將為未來6G時代,高中低軌衛星通信與地面行動通訊有機融合發展打下基礎。

陳山枝建議,業界應積極向國際電信聯盟爭取衛星通信的頻率資源和軌道資源。在國際合作方面,重點參與3GPP等標準組織的國際標準制定。國內合作方面,重點推動商業航太産業與行動通訊産業、積體電路産業的“跨界”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