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作為前沿領域的新生事物,元宇宙對資訊産業及各傳統行業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大有“萬物皆可元宇宙”之勢。而今,元宇宙的熱潮正蔓延至“消費品”領域。虛擬服裝、虛擬鞋子以及各種虛擬家居用品應運而生,價格不菲,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衣服、鞋子屢見不鮮。(7月13日 《工人日報》)
一沾上元宇宙的邊,商品就能身價暴漲,元宇宙中的“消費狂歡”大潮如今已經是“水漲潮高”。這裡筆者不想探究元宇宙家居用品有沒有實際意義,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理應有多元化的包容。既然有需求,也就應該有市場。再説了,就目前情況而言,也很難給元宇宙家居用品下個準確定義,新生事物是好是孬,不妨讓市場和消費者檢驗。
但是,不能不關注的是,一張貼上“元宇宙”的標簽,各種虛擬商品的價格就“高高在上”了。就拿受到青年人喜歡的“元宇宙衣服”“元宇宙帽子”“元宇宙襪子”等等來説,雖然元宇宙很神秘,可是也都屬於“虛擬商品”屬性。而很顯然的是,“虛擬商品”的價格比真實商品的價格還要高。例如,青年人喜歡的愛心琉璃浮雕新中式禮服、懸浮在半空的玫瑰花瓣……其銷售的價格竟然達到了上千元,甚至是上萬元。
從法律意義上來講,“虛擬商品”也是商品的一種,也具有一定的價值,而且還能夠“繼承虛擬商品”,比如遊戲賬號等等就可以繼承。但是,“虛擬商品”的惡炒現象是值得警惕的。北京一位女青年過生日時候,一次性採購了1萬多元的“虛擬衣服”和“虛擬蛋糕”。對此,父母十分生氣:“虛擬衣服”不能真穿,“虛擬蛋糕”不能真吃,這不是浪費錢財嗎?父母的這種認知雖然也是不足取的,但也説明瞭一個問題,“虛擬商品”的價格不能“虛頭巴腦”。
就拿“虛擬襪子”來説,一雙好幾百元,而“真實襪子”也就幾塊錢而已,幾十元一雙的都是很貴的了。那麼“虛擬襪子”為啥比“真實襪子”還貴?其炒作的味道儼然飄散出來。是商家在炒作,是市民在跟風,導致了“虛擬商品”的價格高高在上。
炒作“虛擬服飾”等使得其失去了原有意義,受到傷害的是行業和消費者。由於“虛擬服飾”等尚處發展的初級階段,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風險。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注意堅守合規底線和行為紅線。
既然是商品,“虛擬商品”的價格也需要監管部門關注,要讓其價值和“真實商品”的價值對接起來,而不是成為價格的虛空地帶,想賣多高就賣多高。最起碼,不能任由資本炒作,不讓“虛擬商品”的市場被炒糊了!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