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元宇宙の平行時空 > 現狀趨勢 新聞詳情
在“元宇宙”尋找傳統文化最新的樣子
廣州日報 · 卜松竹 | 發佈時間2022-06-14 10:35:06    

   對今天的“文化資源”來説,主動表達,而非被動地等待觀眾注意,已經成為主流;對今天的觀眾來説,多樣化呈現的産品選擇,而非單一、靜態的産品形態,也已成為他們在選擇博物館、非遺、考古項目等時的重要參考。

  不久前廣東省文旅廳公佈的2021年度廣東省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中,專門提到了“數字技術、新媒體等在博物館服務和宣傳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6月12日開街的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則被稱為國內第一條“元宇宙”非遺街區……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迅猛崛起,許多人發現,基於實景、實地體驗的傳統文旅體驗方式需要增加一個新的維度——數字空間。那麼,當下的技術、觀念,是否能支撐起那充滿未來感,穿梭于線上線下、真實與虛擬之間的勃勃雄心呢?

  打通現實與虛擬

  收藏、鑒賞、體驗融合出新“玩法”

  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開街當天,以北京路騎樓為原型搭建的虛擬公共文化空間——廣州非遺街區(元宇宙)也同步亮相。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市民戴上VR眼鏡,暢遊于非遺街區“元宇宙”世界中。這裡面,包含有廣彩、廣繡、欖雕、簫笛、通草畫、嶺南古琴、西關打銅等項目。每個項目均挑選了代表性的精品進行3D數字建模,結合5G雲計算、AR/VR等技術高精度全方位地展示産品細節。

  記者在現場採訪時還了解到,未來街區還將進一步提供數字化建模服務,攜手眾多非遺企業和傳承人打造和發行屬於自己的數字藏品,並且嘗試打破當下數字藏品“只能看”的限制,探索將線上線下的收藏、鑒賞、體驗結合起來,打造出新的“元宇宙”玩法。

  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博物館、高校、傳承人、設計師等多方資源共同開展的《廣繡傳統圖案研究與轉化》項目從廣繡傳統圖案中提煉精華,共計採集了200份廣繡經典圖案,形成廣繡基礎資源,在原樣復繡、數字資源採集等基礎上,初步建立廣繡數據庫。中心還攜手高校合作團隊推進嶺南武術的視覺研究。

  在熱門遊戲《我的世界》中,玩家們用一堆堆“像素”搭建起眾多的博物館。它們既是虛擬世界中的展示空間,本身也是數字技術構成的藝術品。這些博物館題材無拘無束,天馬行空,比如記憶博物館、外星科學博物館、空中博物館、空間博物館、遺忘藝術博物館……還有人花費三年時間,在裏面還原了故宮。

  文化,承載了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對現在的認知,對未來的嚮往。它是人們自我認知與身份認同的核心要素,而數字技術帶來的突破物理區隔的可能性,也一定會營造出更多全新的文化生態。

  數字化呈現吸引年輕人

  “非遺”活化前景廣闊

  5月13日,敦遠數藏與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了廣州首款非遺數字藏品——廣繡藝術品《秋數聚禽圖》。這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廣繡的代表性傳承人——許熾光先生的作品為模型的數字化賦能之作,一上線便得到極大關注。類似的情況並不罕見:今年端午節前夕,以“粽子”和“龍舟”等端午節符號為靈感,融合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數字藏品上線發售,6月2日15時開售,不到3分鐘,共計24000份全部售罄。

  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娛樂技能社交用戶中,35歲以下用戶佔比達74.7%,其中30歲以下佔比達45.9%。值得關注的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正成為短視頻平臺非遺傳承的主力軍,創作者中80後佔35%,90後佔26%。

  90後小夥方浩然是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口技傳承人。他會學30種鳥鳴聲,還能模倣樂器“塤”吟唱《女兒情》……在抖音平臺上,他讓120萬人愛上這一小眾項目;浙江衢州市非遺泥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遠渭做了26年泥塑,很多人在抖音上看到他,紛紛給他發來照片定制泥塑;濮陽縣振興曲藝説唱團的“説唱濮陽”,傳承大平調、大弦戲、目連戲等非遺項目,直播間開播一個多月漲粉3萬;天津市非遺玉雕(津派玉雕)代表性傳承人蔣宏利在抖音上一年的銷售量,相當於過去六年的總數……

  6月11日抖音發佈的《2022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獲讚總數為94億,抖音視頻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過去一年,抖音非遺項目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42%,獲直播打賞的非遺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

  大咖論道

  “數字孿生”引熱議

  文博一線館長們更看重技術“落地”可行性

  日前,由廣州凡拓數字、廣州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主辦的“數字孿生博物館背景下文化創意經濟研討會”召開。現場展示的多寶閣數字魔屏上,精細還原的文物模型一鍵放大,打破了觀展隔閡。“AI博物官”,不僅可運用於打造博物館虛擬偶像IP,還可以廣泛運用於電影實時預演、角色互動、電商虛擬主播等場景,還可作為博物館代言人打造網紅IP。在上月于南越王博物院舉行的“國際博物館日”廣州主會場的現場,採用相關技術創作的“數字人講解員”就曾與真人講解員“同臺”。

  而“數字孿生”技術及其支撐的場景在博物館中的前景,讓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展開熱烈討論。凡拓數字事業部總經理羅志誠表示,未來博物館可能不只是歷史文物的內容載體,而是泛化成為一種文化集合體,成為不同圈層受眾的文化體驗場所。包括數字孿生技術在內的文化文博解決方案可以助力建設智慧博物館,推動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上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

  而文博一線的館長們更看重前沿技術“落地”的可行性。

  南越王博物院院長李民涌強調,博物館引入新技術雖是大勢所趨,但需要在磨合中尋找“相契”的融入方式。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表示,博物館展示方式一直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升級,從聲光電的配置到幻影成像、3D列印等技術的加持,再到如今元宇宙概念的引入,博物館可以接納新技術,但最好是在技術相對成熟的階段下,發展過快的新技術脫離認知,反而難以實現較好的融合。

  廣州農講所顏暉館長的看法則比較辯證,他認為大眾性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極高的歷史博物館加入數字化手段,需要面對一定的挑戰;而在紅色主題場館內,由於文物多為日常之物,“觀賞性”相對欠缺,那麼它們背後的故事就需要更多地通過多媒體呈現,數字技術正好發揮優勢。

來源:廣州日報    | 撰稿:卜松竹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