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微信小程式,近300件全球頂級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珍品已經實現了數字化回歸,《康熙南巡圖》第三、四卷跨越地域的數字化“合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雲遊體驗;走進三星堆博物館,不少觀眾佩戴上了MR眼鏡,置身古蜀奇幻場景之中,一邊觀看展覽,一邊古蜀元宇宙電影。
近年來,數字文化傳播悄然興起,手機、電腦乃至VR等設備大量進入公眾視域。如何足不出戶就能夠獲得“行萬里長路”“看千年風光”的新鮮體驗?如何在螢幕之上沉浸式體驗藝術展覽和文化空間?答案無疑是當今最火的“元宇宙”。
當博物館遇上元宇宙,數字科技如何賦能文化産業?6月8日,“2022 AI+智媒科技大會”如約而至,封面記者採訪了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暢談“數字文傳的應用場景與未來發展趨勢”。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
打造觀展的場景感
數字文傳的興起,讓大眾的文化體驗方式更加多元化,增添了體驗層次的豐富性,拓寬了展示的細節程度和微觀視覺效果,從而達到整體和局部相配合的“場景”的獨特優勢。“尤其像5G、VR、區塊鏈等技術運用在數字文傳之中,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體驗者可以隨時隨地看展覽,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李明斌説。
在他看來,數字文傳在很多文化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尤其是讓文博、考古工作者如虎添翼。博物館策展人將實體展廳進行數字化採集,甚至策劃數字展覽,場景感與線下的展覽相媲美。而在考古領域,數字化技術讓資訊傳遞和知識展示以比較精準的方式表達出來,“像前不久我關注到的一個案例,就是基於考古新發現,用數字化技術復原古代人類的遷徙、身份和職業,竟然十分精確。”
博物館試水元宇宙
2022年3月,全國60余位博物館管理者和專家的聯名發起《關於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博物館與元宇宙能夠碰撞出什麼火花令人期待。
元宇宙與博物館能夠在哪些方面開展合作?元宇宙和博物館的貼合性如何?作為倡議發起人之一,李明斌對此給予了解答。
“數字技術的整合和融合,已經到了可以構建元宇宙的階段,元宇宙是相對於現實空間的一種3D數字空間,它可以對線下的展覽進行3D的呈現。博物館與元宇宙的相遇,是歷史邏輯的再現和延續,這種情景不是技術的終結,而是技術發展的過渡,當然未來可能還有元宇宙的加強版。”
在李明斌看來,元宇宙發展的脈絡與階段,與博物館藏品一樣,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其實對於傳播的訴求,雙方有一個很好的疊加,就是對藏品的分析更加科技化、多樣化,有助於了解更多樣的史實和人物細節。而細節的闡發與傳播,是博物館及相關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
博物館將過去和未來聯繫在一起,搭建了一個對話的場域和平臺,它與生俱來就擁有一種多元性和包容性,這是它形式和內容上的優越性。而當其和元宇宙擁抱之後,就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它的這種優勢,顯現出科技力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展性。
線上線下相得益彰
數字文傳作為一種技術性優勢,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李明斌認為,不管有多少新技術出來,一定要與傳統的方式進行融合,沒有誰主誰輔,而是相得益彰。元宇宙並非要作為一種壓倒性的力量與傳統對抗,“歸根到底,元宇宙只是技術平臺,而博物館要在內容把控上起主導作用”。
李明斌坦言,由元宇宙構建的虛擬空間,歸根到底還是為觀眾服務。這種去中心化的特點,與博物館的傳播需求十分契合。此外,場景建設的高度還原,實現數字化的呈現,這是元宇宙的技術優勢。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可以更加徹底打破博物館傳統意義上的傳播壁壘,“用時髦的話來説,就是跨越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數字鴻溝”。
恰逢四川封面傳媒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一週年,由封面科技聚力研發的四大最新融媒科技新品和一個重磅解決方案,揭開了神秘面紗。作為四川首個沉浸式數字展館,封面數字藝術空間甫一亮相就引發業界關注。李明斌對此十分期待,他希望封面科技繼續發揮封面傳媒超級傳播力量的優勢,捕捉最前沿、最先進的傳播手段和技術方式,未來舉辦一些有影響力的數字展覽,“科技與傳媒就像插上兩個翅膀,美美與共,封面科技未來可期”。
來源:界面新聞 | 撰稿:曾潔 實習生 朱翼帆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