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舟山 新聞詳情 A- A+
舟山:海島共富 緣來有“賢”
發佈時間:2023-11-30 10:03:36    

   企業定向招工 村民家門口就業

  日前,由岱山縣東沙鎮岱津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投資40余萬元打造的“岱津陽光家園”獲評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省級示範點。近年來,在岱山縣工商聯的指導下,該公司積極踐行民營企業社會責任,通過梳理適合殘障人士的崗位,不斷提升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幸福感。

  岱津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産汽車遮陽板零配件、頭枕金屬件以及船舶零配件的企業。建成後的“岱津陽光家園”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設有文化活動室、培訓室、康復室、餐廳等,並配備了足額的專職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讓大家在集體勞動之餘得到生活照料、醫療康復等服務。

  據悉,工坊目前接納了41名精神、智力及重度肢體殘障人士入駐。按照社會在崗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每月可領取2070元工資,並享受五險一金,最終可實現每人平均年增收3.7萬元。隨著技能的提升與身心的康復,另有6位殘障人士順利調換工作崗位,進入岱津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作,實現5萬至10萬元不等的年收入。

  就業是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岱津共富工坊“托養+增收”的就業新模式,讓更多殘疾人走上就業致富路。

  在東沙鎮,像“岱津陽光家園”這樣的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還有很多。岱山縣工商聯利用當地民營企業眾多的優勢,推動民營企業與設有“共富工坊”的村(社區)結對,推進“定向招工”,並以“一名鄉鎮領導、一名駐村幹部、一名村兩委委員”“三個一”聯繫制度,牽頭落實車間日常管理、品質把控和安全生産,確保“共富工坊”安全健康運營。

  縣工商聯還依託“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企業家座談會等載體,梳理商會及企業崗位需求清單,對接村裏留守的婦女、老人、困難戶,開展定向招工。目前全縣依託民營企業已建成11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累計吸納低收入農戶近400人,實現每人平均月增收2290元。同時,縣工商聯還推動企業落實清廉民企制度,要求企業在貨物流通、訂單發放、合同簽訂、工資支付等環節著重把關審核。

  “我們還將進一步借力民營經濟優勢,鼓勵全縣民營企業參與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設,多舉措推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岱山縣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説。(沈 陽)

  打好鄉愁牌 激活“一池春水”

  初冬,走進一座青瓦平房,濃郁的咖啡香撲鼻而來,琴聲和窗外的鳥鳴交織在一起,仿佛在為小村莊演奏一曲自然的樂章。這裡是藏在定海區鹽倉街道螺頭村的黃沙岙。

  2017年,來自杭州的慎章翔第一次到這裡,就被質樸的自然風光深深吸引。在他的推動下,“秘境·觀海”民宿項目落地黃沙岙。古舊的民居被改造成民宿,華麗蝶變成“定海臺房”“非島書局”“精靈花房”等特色度假屋。2022年,黃沙秘境成功入選舟山市首批“新鄉賢帶富實踐基地”,昔日寂靜的冷山岙,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島特色的振興之路。

  近年來,定海區打好“鄉情牌”“鄉愁牌”,積極引導新鄉賢發揮技術、專業、資金、智力等優勢,通過結對帶富、産業帶富、就業帶富、慈善帶富等形式,將“鄉賢優勢”轉化為“鄉賢經濟”,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穿梭在大棚裏的田壟上,成片的“紅果果”“黃果果”挂滿枝頭,鼓起了農民的錢包。“這個番茄酸甜可口,水分充足,我要多摘些帶給親朋好友,讓他們嘗嘗我們定海的優質水果。”近日,在雙橋街道丕傑家庭農場,前來採摘的市民樂呵呵地説。

  今年以來,定海區評選了首批全區“新鄉賢帶富實踐基地”,包括丕傑家庭農場在內的5家實踐基地在新鄉賢帶領下,通過“産業+教育+旅遊+N”的融合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稻穀黃,滿地香。在北馬線沿線的稻田裏,電子催芽、流水線育苗、機器插秧……如今,馬岙已實現水稻生産全機械化,這一切得益於新鄉賢孫舟恩。“我從小生長在農村,看到父輩們還是採用原始的種植技術,既辛苦收益又低,我想引入更多機械化的力量,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收益。”孫舟恩説。近年來,孫舟恩立足實際,積極探索“農業+研學”,在原有農業種植的基礎上,打造出佔地205畝(13.67公頃)的“心親儂研學教育基地”,幫助孩子們親身體驗插秧、種花生、挖馬鈴薯、編草繩等農業活動,有力帶動了馬岙的旅遊發展,也吸收了農場周邊的閒散勞動力。

  “新鄉賢的回歸將為家鄉帶來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能夠激發更多人才返鄉創業的熱情,形成鄉村振興的良性迴圈。”定海區委統戰部工作人員説。(徐丹陽)

  低碳藝術先行 “他們”踏浪而來

  初冬,走進嵊泗縣花鳥島,藝術氣息迎面而來。近幾年,花鳥鄉定位“愛情藝術島”特色品牌,充分發揮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優勢,積極探索低碳與藝術相結合的新路徑。

  以低碳豐富藝術的內涵,以藝術提升低碳的品位,以低碳環保、海洋保護等為理念設計的“低碳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2021年,花鳥島的“低碳館”運營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嚴堅,作為一名藝術家受邀來到花鳥島參加第二屆國際花鳥燈塔藝術節繪畫創作,這裡讓他看到了與大城市全然不同的寧靜與安逸,從而開啟了他作為新花鳥人的一段旅程。

  各類島上的可回收垃圾,成為嚴堅藝術創作的元素來源。他説,“就地取材的目的在於促進人與自然的融合,取之花鳥、用之花鳥才是低碳藝術創作的初衷。我想要運用我的所學將藝術與低碳綠色理念進行融合,讓藝術花鳥更有氣質,讓海島的美更有意義。”

  通過與當地原住民、民宿業主、新業態業主進行深入交流,花鳥島“低碳”理念被他們用文字、照片、油畫所記錄。越來越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陸續踏浪而來參與到藝術創作中。其中20余位藝術家常駐花鳥島,巴塞羅那設計與藝術學院、加泰羅尼亞電影學院、加泰羅尼亞理工學院、上海理工大學等國內外院校學生定期上島開展藝術創作。

  “我很喜歡到花鳥島進行藝術創作,這裡很安靜,藝術氛圍也很濃厚,每次來這裡總能創作大量的新作品。”就讀于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留學生劉燁説。

  近年來,花鳥鄉圍繞“同新島”新階層品牌打造,充分發揮以民宿業主、駐島藝術家、新業態業主為主要成員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用,利用“花鳥精釀”“花鳥旅遊衍生産品”“花鳥民宿”等産業紅利反哺社會公益。如“爺爺奶奶的零花錢”公益項目,給老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購物券,用於購買日用品、零食和營養品。目前該項目已面向13位90歲以上老人發放“零花錢”3萬餘元,給老人們一份“可持續”的關愛。

  同時,花鳥鄉還積極探索“統戰+旅遊”模式,推出“融合宿養”,在民宿建設的同時,將老年房東的房間一併改造提升,30戶老人實現了與宿同養。(傅志輝 劉暢喬)

  築巢引鳳聚賢才 凝心聚力促發展

  “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黃龍人,在外面拼闖的時候總是很想家,這幾年家鄉變化很大,營商環境、優惠政策都利於我們返鄉創業,我們也想為家鄉建設做點貢獻。”近日,説起回鄉初衷,嵊泗縣黃龍鄉新階層人士葉晨和李文哲這樣説道。

  葉晨和李文哲今年回到黃龍島並註冊了一家傳媒公司。這個夏季,作為基層漁管組織現場會的策劃執行團隊之一,兩位95後新階層人士為了更好呈現基層漁業安全管理工作成果,不懼高溫酷暑,帶著旗下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奮戰在一線,出色完成了場地佈置、展陳、宣傳冊製作等。“在這裡,我們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兩位95後新階層人士説。

  今年以來,嵊泗縣積極對標全省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戰略部署,堅持“以人為本”開展營商領域的服務提質和招引提效,積極落實人才政策,努力完善配套服務。

  花開蝶自來。為了能讓項目順利回歸、穩步落地,黃龍鄉堅持深挖統戰領域的“雙招雙引”線索,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舉措“築巢引鳳”,如召開新鄉賢座談會,參加安徽、江蘇、上海等地旅遊推介會等。在今年的嵊泗(寧波)新鄉賢聯合會成立大會暨共富特色之路(小島你好)項目推介會上,黃龍鄉重點推介了大鉗風情海岬運營、泥黃坑商貿綜合體、大岙海水養殖等招商項目,大力宣傳當地基礎優勢和優惠政策。

  經過前期對接和洽談,黃龍鄉新鄉賢應傑決定選擇在黃龍實施海水養殖項目,目前大岙海水養殖項目已進場施工。“黃龍不僅有美麗的海島風光和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更有政府的政策支援和關心扶持,希望能通過我的海水養殖項目為家鄉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應傑説。

  為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營商氛圍,嵊泗縣不斷深化多部門聯動協作,收集民營企業的問題和訴求,積極搭建問需于企、精準惠企、暖心助企的政企溝通協商平臺,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反映企業需求,並主動降低收費服務標準,擴大轉貸服務對象,力所能及地幫助全縣小微企業解決融資轉貸問題,積極推動惠企服務見成效。(姜昊蕓)

  營造鄉情港灣 激活內在驅動力

  “沈家門漁港是世界三大群眾性漁港之一,有‘小上海’之美稱,重啟沈家門夜市要綜合規劃,打造漁港文化記憶街,傳承發展好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東西。”“建議把夜市街放到海鮮夜排檔旁邊,形成濱港路旅遊一條街,讓漁港小鎮更具特色。”“建議恢復泰來街老特色,與繆家塘配套,帶動新街,形成商業區塊,振興沈家門商業經濟。”日前,普陀區沈家門鄉賢學院內,新鄉賢朱存躍、王立史等學員就沈家門漁港小鎮如何高品質發展、如何激活新鄉賢內在驅動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去年10月,全省首個街道級新鄉賢學院——沈家門街道鄉賢學院應運而生。作為集新鄉賢文化展示、新鄉賢聯誼交流、新鄉賢學習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基地,沈家門街道鄉賢學院以新鄉賢館為基礎,依託新鄉賢聯誼會會員資源,選優配強師資隊伍,採取外聘教師、自聘新鄉賢能人為師資力量,開闢新鄉賢企業、銀行、醫院、學校、非遺場館等實踐基地。同時,創建網路課堂、設立新鄉賢議事堂和會客廳,定期或不定期、分層次組織開展新鄉賢業務培訓,探討工作方法、分享工作經驗、解決工作難題,致力打造一個新鄉賢幹事創業、暢敘鄉情的溫馨港灣,引導和支援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

  在沈家門街道支援和引導下,新鄉賢參與家鄉發展、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被不斷激發。身為沈家門街道的鄉賢會長,徐朝始終以“誠信經營、不斷改善、克勤克儉”為理念,積極拓展石油運輸市場,業務遍及全國各地港口,企業獲得“舟山市骨幹企業”等榮譽,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新鄉賢岑國和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統木船製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業40多年來一直堅守傳承舟山傳統海洋文化的使命,在傳統工藝中尋求創新,製作了一艘又一艘的傳統倣古木船和倣古船模。他製作的舟山“綠眉毛”三桅木帆船造型展陳于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

  “要將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從‘輸血’轉為‘造血’,更好地將鄉賢資源用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沈家門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繼續用好統戰資源,深入挖掘鄉賢力量,激活鄉賢內在驅動力。(翁盈昌)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