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洋強省,浙江持續做強“藍色力量”。記者日前獲悉,近3年來,舟山累計在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領域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放流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海蜇、三疣梭子蟹、黑鯛等44億余單位種苗。我國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漁業資源得到有效恢復,産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漁業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性、複雜性、系統性工程,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國際上通行的修復漁業資源的重要途徑。”在舟山市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新聞發佈會上,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舉例,上世紀90年代,一度在浙江周邊海域産量接近50萬噸的曼氏無針烏賊曾經基本絕跡。本世紀初,浙江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在舟山尋獲一小串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通過攻關人工繁育技術,在2005年開展了增殖放流試驗。如今,單是舟山漁場,曼氏無針烏賊資源量回升到了數千噸。
“這離不開科學放流指導。”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在制定增殖放流實施方案時統籌考慮實際情況,科學確定當年的放流物種、放流時間、規格大小、放流數量及放流海域等。”
選擇可以進行人工繁殖和規模化生産的“本地種”,于伏季休漁期間,經過藥殘檢驗和苗種疫病檢測,放流於各類海洋特別保護區、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和傳統放流重點區域。同時綜合考慮漁業資源種群修復、漁民增收、牧場休閒、生物凈水以及探索性放流等因素,請相關專家對實施方案進行論證,在放流現場指導,確保增殖放流活動的科學性。
柔黃色的野生大黃魚“遊”上了百姓餐桌,“透骨新鮮”的三疣梭子蟹在廚房裏張牙舞爪……如今,舟山這些海鮮的鮮活勁兒,皆是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成效所在。
據悉,下一步,舟山將一如既往地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並加快推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全面加快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不斷完善伏季休漁制度,嚴厲打擊各類漁業違法違規行為,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海洋強省畫卷。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何冬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