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溫州 新聞詳情 A- A+
拼字當頭敢為人先 溫州續寫創新史
發佈時間:2024-06-03 09:38:08    

  “拼字當頭,敢為人先”。在很多人眼中,溫州的另外一個名字是“創新”。

  2002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溫州調研時,著重講了“創新”:溫州這個金字招牌,是創新的結果,並以創新為最大內涵。他囑託,希望溫州把這部創新史繼續寫下去,探索新的規律,創造新的業績,總結新的經驗,為全省帶好頭,也為全國作示範。

  正是這次溫州調研,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推進創新需要從“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四個層面著力,為溫州創新發展指明方向,並貫穿引領溫州高品質發展的全過程。

  溫州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區、民營經濟重要發祥地,這些年始終將如何續寫創新史作為“題眼”,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從全國最早探路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到龍港作為全國最早的撤鎮設市試點,從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的區域實踐,到涵養溫州人“文化基因”激發久久為功的創新生態……在對創新不斷的求索中,鋪陳出一幅幅新景象。

  聚焦共性問題

  勇當改革創新“探路者”

  憑藉“四千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溫州創造了一個個“全國第一”,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進入新時代,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的溫州,依舊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不斷用創新為發展開拓新路。

  民營經濟是溫州最大的優勢,卻也是溫州續寫創新史必須聚焦的最大變數。面對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這一全國都在關注的共性問題,溫州以制度創新,在全國最早探路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

  瑞安企業浙江中遠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傑,在溫州搭建的“兩個健康”直通車上反映,每年要申請上百件鞋外觀設計專利,本地沒條件,送去外地申請週期又過長,鞋産品作為快消品實在等不起。

  企業的“一件事”,撥動了溫州市委、市政府針對“一類事”施策。不久,溫州市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駐瑞安工作站正式落戶,像中遠鞋業這樣的當地企業,不僅實現了家門口辦理專利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還從6個月壓縮至7個工作日。“溫州打造的‘溫暖營商’品牌,確實暖了企業的心。”劉傑事後感嘆。

  企業溫暖感知背後,是“兩萬”行動、“幫企雲”平臺、96666服務熱線、企業服務中心、行業企檢服務中心、“兩個健康”直通車等“六位一體”為企服務體系在發揮作用。政府以“看不見”的涉企問題全閉環解決機制,為企業提供“看得見”的服務。特別是去年4月以來,溫州亮出企業拿地“不找書記亮數據、不找市長看市場”口號,創新出臺“數據得地”預評審工作機制,截至目前累計為178家優質中小企業供地5119畝,破解了企業發展空間限制。

  先行探索如何為全省乃至全國作示範?溫州在全國率先為“兩個健康”立法,出臺《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推動“兩個健康”溫州實踐向制度層面躍升。同時,由溫州市政府等共同起草、發佈浙江省地方標準《“兩個健康”評價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兩個健康”發展情況統一衡量尺規。探索6年來,累計有50項制度成果、87項改革舉措在全國全省推廣。近3年來,溫州在“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如果説經濟領域的改革創新帶來城市之興盛,那麼行政領域的突破創新,則為城市蛻變探出了新思路。

  用40%的人員編制,能否有效承接100%的縣級許可權事項?龍港市做到了。

  龍港作為全國第一個“鎮改市”,用5年時間探索“市管社區”、構建“模組化”組織等改革模式,成為全國唯一實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縣級市。

  為了解決改革後,基層“一對多”“職能重疊”“人少事多”等現實問題,全國首個規範“市管社區”的地方性法規——《龍港市社區治理條例》獲批實施,政府依法將95項服務性、事務性鄉鎮職能事項下放社區,“清單式”梳理服務事項,為龍港探索社區賦權賦能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5年改革,龍港這座曾經的農民城迎來發展新機:90%以上基層矛盾就地解決、連續兩年GDP增速居全省前5。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蔣泰維認為,龍港的制度創新成果,不僅體現在自身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和城市繁榮發達,更在於構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城市治理體系,為全國新型城鎮化改革提供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樣板。

  探索創新聯動

  想盡辦法創造新優勢

  沒有優勢,就想盡辦法創造新優勢,這是溫州一直擁有的氣質。

  隨著對創新這一“最大內涵”理解愈深,溫州克服要素制約等不利因素,針對産業迭代、佈局新賽道需求,招才引智,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民營經濟為特色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地處浙南區位受限,溫州在科技創新中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便是資源、人才從何而來?

  擅長“無中生有”的溫州,再次出招。自2019年起,溫州連續5年高規格舉辦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為科技創新厚植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發來賀信。

  辦會以來,先後有300多位諾獎得主、中外院士等頂尖科學家參會,每年跟隨他們腳步紛至遝來的各類人才達到20萬人次,並推動726個科創平臺和項目落地,激活了溫州産業、科研發展。

  溫州也借大會的溢出效應,打造68個高能級科創平臺,實施大孵化器集群戰略,累計建成面積530多萬平方米、入駐孵化企業(團隊)6600多家、集聚創新人才5萬多人,不斷增創區域競爭新優勢。

  樂清電氣集群是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在當地電氣企業集中的樂清經濟開發區內,西交大雁蕩山電氣研究院、樂清長三角電氣工程師創新中心、溫州大學樂清工業研究院等一批地方與大院名校共建的創新載體格外顯眼。它們正為企業源源不斷輸入科研成果,承載著産業發展的新期待。

  身處集群的加西亞電子電器有限公司,依靠一款植入了晶片和感測器的物聯網智慧微型斷路器産品,躋身細分領域領頭羊行列。“比如對老齡社區住戶的用電習慣生成用電畫像,一旦實際用電情況與畫像對比産生變化,就會自動報警。”該企業研發總監穆甲凱介紹,隨著産品競爭力的提升,目前他們的微型斷路器産品出口數量已躋身全國第三。

  在溫州,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還在持續激發新活力。比如産業鏈創新構建,溫州五大傳統優勢産業和五大新興主導産業均由市領導擔任産業鏈鏈長,一鏈一策,每條鏈都構建起了“重點實驗室+院校研發機構+企業技術創新”平臺體系。

  蒼南縣引入三澳核電項目,重點發展核電關聯産業;洞頭區打造海上風電零碳産業園;溫州灣新區聚焦儲能電池領域,相繼招引落地儲能設備製造、電池新材料等項目……溫州新能源産業近兩年發展迅速,吸引“核風光水蓄氫儲”全産業鏈超過4800億元項目落地,打造全國新能源産能中心和應用示範城市,未來3年將實現“末端受電”向“能源輸出”的歷史性轉變。

  針對當前市場上數據不敢交易流通問題,嗅覺靈敏的溫州人,打造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先行區——中國(溫州)數安港,構建起一套數據市場化交易流通體系和技術路徑,上線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應用場景“第一單”、開出數據資産確認登記“第一單”,成立安全合規專家委員會,構建全流程合規審查服務體系,幫助企業打消顧慮,讓沉睡數據不止“活”起來,更安全地“跑”起來。

  數據顯示,近兩年,溫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4.3%;今年1至4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達到11.2%,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近一倍。

  構建創新生態

  傳好發展的接力棒

  找不準部門,找不到領導,往往是群眾反映問題時最頭疼的事。不久前,甌海區社會治理和城市運作中心接到了潮啟四季小區業主們反映辦不下産權證的問題,經該中心匹配,很快向相關部門和屬地街道發送預警單10份、快響單3份,並由值班的區領導直接協調處理。該中心集中入駐全區所有部門管理指揮中心的線下人員,線上數據整合融通,從受理、接訪、調解到訴訟實現全流程管理。

  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套名為“甌海的一天”的治理機制創新改革,將全區一天中發生什麼、怎麼處置、處置怎樣,以系統思維整合,構建全閉環智治模式,讓中心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起點,更是終點。

  創新為實戰實效服務,激活了區域治理新優勢。據統計,該中心接收的各類事件辦結時限平均縮短40%,綜合分析與指揮調度時間縮短近半。

  大膽謀劃、守正出新不斷的背後,是永葆敢為人先、基於文化自信的創新生態。

  創新之火花,源自堅定破難的初心。

  溫州,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熟戲曲形態“南戲”的誕生地。但很長一段時間,戲從溫州來的史實與認知停留在學術圈。如何讓南戲廣為人知?溫州通過打造“戲從溫州來”文化品牌,探索南戲文化從挖掘、研究、展示、傳播,到傳承、戲旅融合的創新鏈條,系統塑造“南戲故里”文化金名片。

  文化創新讓從古戲臺走來的南戲,越唱越新:2023年1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戲曲晚會開辦33年以來,首次走出北京,來到溫州錄製;鹿城區復原了南宋時期南戲創作與演出中心,打造全國首個戲曲生活市集“九山書會·大宋戲倉”;為了更好保護傳承,溫州還為保護本地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傳統戲種永嘉崑曲立法。

  創新之澎湃,源自允許試錯的包容。

  企業急著用地,供地因手續有缺項遲遲未能完成,先審批還是先等手續完善?蒼南縣資規局在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時,通過多次會商研判,決定容缺審批地塊出讓。事後,蒼南縣紀委監委、縣委組織部牽頭盡職免責聯席會議討論認為,幹部在容缺審批中,初衷是為推動重大項目加速落地,且經辦同志沒有牟取私利,沒有造成不良影響,決定給相關負責人予以容錯。

  在溫州,這並不是個例。溫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生態需要合力維護,秉承實事求是原則,大膽探索推進容錯糾錯工作,正是為了幫助黨員幹部指出癥結、研究出路、消解壓力顧慮,讓他們輕裝上陣。

  創新之生態,源自溫州人精神的弘揚。

  溫州人精神是長期奮鬥發展中積澱下來的寶貴財富,如何激勵這股精氣神,支撐溫州續寫創新史?通過深化“溫州學”研究,挖掘永嘉學派內涵,出版《溫州大典》首批成果,溫州不斷涵養“文化基因”,以文化創新為溫州人精神持續注入由“善創業”向“善創新”轉變的新內涵、新底氣,傳好事關溫州發展的接力棒。

  當前,我省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統籌推進三個“一號工程”,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溫州也正通過大力實施“強城行動”,全力打造浙江高品質發展第三極,向著成為萬億級地區生産總值、千萬級常住人口的“雙萬”城市目標出發。溫州市委表示,要讓“敢為”成為幹部鮮明特質,讓“敢闖”成為基層火熱實踐,讓“敢幹”成為企業膽識氣魄,讓“敢首創”成為群眾最美風采,讓創業激情、創新活力、創富夢想更加澎湃。

  創新浪潮奔涌而來。“在溫州,看見創新中國”,這是歷史的回音,更是新時代的溫州強音! 

來源: 浙江線上    | 撰稿:徐健 解亮 周琳子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