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童年的一場疾病,讓她的雙腳落下殘疾,但是她在閱讀書籍中找到快樂,也因此愛上了寫作。前後12年中,她寫出100多萬字作品,用文字書寫著家鄉美。
這個堅強的女作家叫林曉雲。不久前,她的散文集《旗桿底》收穫了第十屆冰心散文提名獎。
閱讀為她打開一扇窗
1968年出生的林曉雲,是泰順大安鄉柳埠村人。由於父母都是老師,她從小就感受到了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
七個兄弟姐妹中,只有林曉雲因為兩三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痹症,雙腿落下了殘疾。儘管身有缺陷,但她的個性開朗、好動。“那時候,趁著父母去給學生上課,我就偷偷爬著出去玩耍,身上常常是青一塊紫一塊。”林曉雲説,為了讓她“安分”下來,父親送了她第一本書,是一本繪本,至今她依舊記得名字叫《老爺爺故事》,書中有太陽、月亮、風雨、雷電,還有許多她不認識的文字。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她愛上了閱讀,但是那時當地的書籍資源還十分匱乏,偶爾才有人挑書到村裏賣,“當時我很想讓父母給我買一本《新華字典》,因為太貴了,他們只能給我買了一本作文選,後來上小學、初中,我的作文常常獲得優秀的評價。”
由於行動不便的緣故,初中畢業後,林曉雲便輟學在家。“這段時間,都是閱讀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林曉雲告訴記者,輟學後,有一段時間,她變得有些自閉,同學知道她喜歡看書,就專程給她送來一些書,“那會兒流行看瓊瑤小説、金庸小説等,看完了同學送來的,我就試著去同村人家中借來看,也喜歡和大家分享看過的故事,漸漸地,我又變回了開朗的模樣。”
19歲開始嘗試寫作
“因為杭州籍作家潘傑老師的鼓勵,我開始嘗試寫作。”林曉雲説,她認識潘傑老師的時候還只有19歲,“當時潘傑老師正在編一本關於溫州企業家的報告文學作品,我就給他寄去了我一些小文章,潘傑老師看過後,認為我有寫作的天分,就鼓勵我嘗試寫作。”
在潘傑老師的鼓勵下,林曉雲將目光鎖定在當時她家附近的浙南陶瓷廠,以《浙南一樹花》為題,她用7000多字寫下關於浙南陶瓷廠的創業故事,並且得到了潘傑老師的認可。此後,林曉雲拄著拐杖,克服身體不便,前往鹿城、瑞安、文成等地採訪多位溫州企業家,寫出了《少壯派詩篇》《崛起的歷程》《命運建築師》《強者盡風流》等6篇10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作品。
1995年,林曉雲開始在泰順殘聯工作,後來又因為結婚生子而忙於生活,不得不暫時停筆。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停就是20多年。2017年,潘傑老師給她寄來了自己作品,並問她是否堅持寫作。這時,林曉雲才意識到,自己放下了曾經的“熱愛”。
“那段時間,正好我女兒處在叛逆期,我就給她打賭説:‘媽媽去參加縣裏的徵文大賽,我要是獲獎了,你就好好學習。’”林曉雲説,這一次“小試牛刀”,她一舉斬獲了三等獎,女兒都被她震驚到了。
用文字抒寫家鄉美好
儘管2017年重新開始寫作的林曉雲已經49歲,但是她的創作熱情就仿佛是剛剛被擰開的水龍頭裏的水噴涌而出。
2017年,僅用了半年時間,她寫出了8篇散文,並成功出版散文集《江南山鄉》。在這本散文集中,她寫的是泰順的廊橋、古民居、木偶戲等,用浪漫的文字書寫著家鄉的美好。2019年,她又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橋語》,聚焦家鄉廊橋這一精神圖騰性的存在,展現泰順地域歷史文化前行的承載與象徵。
2021年,林曉雲鄉土文化散文集《旗桿底》出版。這本散文集共14篇16萬字,林曉雲以她老家百年老宅“旗桿底”為依託,寫了溫州一個林家大院300多年間的故事,多方位呈現浙閩地域風情、非遺文化、傳統習俗、風土人情,傳遞著鄉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今年,她創作首個小説《左右都是愛》出版,共計21萬字,描繪了千千萬萬自閉症(又名孤獨症)家庭的一個縮影,折射民生問題中深刻矛盾的同時,向讀者展示了愛與希望、堅守與擔當、拯救與自我拯救的人性力量。
如今的林曉雲,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傳媒集團文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沃土》雜誌編委。她説,12年來,她已經寫出了100多萬字作品,此次收穫第十屆冰心散文提名獎是她未來創作道路上的動力。明年,她希望將《左右都是愛》進行影視化創作。
來源: 溫州新聞網 | 撰稿:記者 陳培培 | 責編:周宣印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