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溫州 新聞詳情 A- A+
滄海何以變桑田 溫州海水稻試出新經驗
發佈時間:2023-11-06 14:30:05    

   秋風起,晚稻香。連日來,位於溫州瑞安丁山二期的海水稻東南沿海示範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桿,農機手駕駛著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近1500畝晚稻海水稻喜獲豐收。

  經過4年多的試驗,溫州首次實現普通水稻品種在“鹽鹼地”裏種出早晚兩季。普通品種試種成功意味著“鹽鹼地”也能種出好口感的水稻,雙季稻帶來糧食雙倍增收。

  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之後,溫州的海水稻種出了哪些新花樣?鹽鹼地如何變為新糧倉?從一季稻變兩季稻,海水稻東南沿海示範基地試出了哪些經驗啟示?

  突破,雙季海水稻畝産超400公斤

  瑞安海邊田間,瀰漫著稻穀的清香。農機在地裏行駛轉彎還能翻起黑土的痕跡,一派海上田園牧歌場景。

  “預計畝産超400公斤。”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秀煒很是感慨,2019年5月,該公司取得瑞安丁山二期一號農業地塊1500畝農田承包權後,4年多來,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不斷取得了新的突破。

  從不能種到能種。要想水稻能正常生長,土壤鹽度不能超過5‰。海邊的鹽鹼地,土壤板結,作物難以生長,哪怕是耐鹽鹼的水稻品種也無法生長,如今這裡已種上了普通的水稻品種。

  産量種出新高度。一方面是平均畝産從2019年的不到300公斤,攀升到現在的400公斤;另外一方面,由於今年種上了雙季稻,相比前幾年種單季稻,年産量也雙倍增長。

  從低效益到高效益。第一年、第二年種植的水稻品種都是耐鹽鹼性的單季稻,口感和普通大米相比有一定差距。現在收割的品種叫“嘉科優11號”,米質香鹹而且香糯,老百姓非常喜歡,類似于東北五常大米的口感,市場上銷售每斤可以賣到6至8塊錢。

  探析,如何實現“滄海”變“桑田”

  從不能種到種出雙季稻,關鍵是改變鹽鹼地的鹽度。2019年,陳秀煒的海水稻種植公司便與袁隆平科研團隊取得合作,借助“四維改良法”技術,引進海水稻,並通過智慧化合作種植,逐漸改良土地鹽鹼化。

  “四維改良法”是鹽鹼地改良綜合解決方案之一,剛開始試驗,它以耐鹽鹼水稻為主,整合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鋪設暗管等4個維度的要素進行自由組合配套,從海水稻品種、營養搭配、水鹽管理系統等方面出發,量身定制針對目標土壤的最優解決方案,讓土壤和作物“活”起來。

  “我們嚴格按照‘四維改良法’來改良,比如在稻田內鋪設暗管,借著排水的力量,帶走多餘的鹽分。”他們從土壤改良開始,用淡水洗田,稀釋土壤中的鹽分,把濃度降下來,慢慢嘗試種植水稻。經過幾年時間的改良,目前這塊地的含鹽量已從6‰下降為3‰左右。

  為什麼到今年才實現海水稻雙季種植?海水稻東南沿海示範基地的科研人員表示,土壤改良需要一個過程,試驗也需要逐步推進,從開始的耐鹽鹼品種到後來的普通品種種植,這幾年除了含鹽量逐步下降,地塊的肥力也不斷增加。

  “通過前幾年一季水稻、一季蔬菜的‘調理’,改善了鹽鹼地的有機質、土壤肥沃度等。”陳秀煒介紹,海水稻團隊引進了整套智慧農業設備,對土地的溫濕度、鹽鹼度、灌溉水的pH值、農作物的生長態勢等進行全方位控制與檢測,增加土壤肥力。

  4年試驗,海水稻留下啥經驗

  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我國新疆、寧夏、山東以及海南等不同區域都有海水稻種植。鹽鹼地資源的開發無疑為糧食生産增加了新的來源。有專家測算,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産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産量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

  對於溫州來説,眼下海水稻栽培面積近3000畝,如果都能實現雙季稻種植,按目前每畝400公斤計算,可以增加120萬公斤的水稻。

  更為重要的是,浙江是全國海岸線最長、灘塗最多的省份,其中溫州海域擁有95.39 萬畝灘塗,佔了全省的25%,岸灘寬而緩,屬於淤漲型灘塗。如果依託大面積的圍墾區域,開發更多的鹽鹼地資源,探索打造海水稻糧食安全試驗區,不僅能有效解決溫州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少、糧食自給不足的問題,還能為城市發展打開新空間。

  對於企業來説,今後,海水稻種植也不僅在於産量增加,如何促海水稻産業化,讓全域農業“轉”起來,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今年,溫州還試驗了約20畝的“稻蟹共育”的海水稻,不僅可以通過青蟹排泄物,增加土壤有機質,青蟹成熟後,按市場價銷售價每公斤200元計算,預計1畝地可增收3000元。

  “現在,我們正在打造從種植到銷售全産業鏈的全域農業,在水稻項目良性運轉的同時,帶動周邊農民的增收致富。”陳秀煒説,在政府的積極協助下,企業不斷探索拉長海水稻産業鏈,推出農場體驗,形成一、二、三産業聯動,發展新經營模式。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應忠彭 共用聯盟 ·瑞安 夏盈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