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類騙局多發,令人防不勝防,你收快遞用的還是真名嗎?3月28日,媒體報道了《收到不明小禮品 當心暗藏大陷阱》一文,揭露了“陌生快遞”這一新型騙局,已有市民被騙11萬多元。報道引起社會廣泛反響,不少市民表示,為防止資訊泄漏與詐騙,自己的快遞收件人名字一欄寫的也不是真名。
問卷調查
近六成市民收件不用真名
針對市民收件使用真名的情況,記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收到的136份有效問卷裏,將近60%市民表示自己使用的不是真名,超過20%市民表示自己身邊的人“絕大部分使用化名”。
問卷中的一道多選題“您和您身邊的人為何使用化名”,有超過90%的市民選擇了“保護隱私”,有超過20%的市民選擇了“展示個性”,還有6%的市民選擇了“表達對某名人或某事物的喜愛”。
值得注意的是,填寫問卷的市民中,超過80%的人表示自己曾接過詐騙電話,還有很大一部分表示曾有騙子冒充親友、熟人、領導來添加自己的社交賬號。
記者梳理了問卷資訊庫的年齡特徵,發現年紀越輕的市民越偏向使用化名,其中有些市民還使用過多個化名。
95後張女士在市區工作,她稱,考慮到現在資訊泄漏太厲害,所以自己網購時用的都是化名,為了確認具體哪個渠道洩露自己的資訊,自己還在不同電商平臺使用不同的化名,例如在淘寶購物,那麼使用的化名的姓氏就是“陶”。
00後顧女士是一名視頻剪輯師,她介紹,自己使用兩個化名,單位地址的化名叫“王姐”,住處地址的化名叫“李逍遙”。
“我買東西比較多,有些店家還會把商品和尺碼名字標出來,像是我買某些衣物的話,就不想讓太多人看到,畢竟人多嘴雜嘛,所以在單位用的化名就是‘王姐’。”顧女士説,在住處使用“李逍遙”是因為自己一方面喜歡看《仙劍奇俠傳》,裏面的男主角就叫“李逍遙”;另一方面覺得自己一個女孩子獨居,用個男性化名可能安全一點。
走訪調查
使用化名會影響收件嗎?
也有市民擔心,使用化名是否會影響快遞收發?記者走訪了多家快遞站點並採訪了多名快遞員,從對方反饋的情況來看,單收快遞而言,使用真名與化名沒什麼區別。
在鹿城區送了五年快遞的季先生介紹,這幾年來,使用化名或不用全名的收件客戶越來越多,他和同事們也已經習慣了,“對我們送快遞的來説,只要收件人的電話和地址是真實的就行,我們件送到了,就打收件人的電話或發短信,不少快遞直接送到豐巢或快遞驛站,客戶會自己去拿。”
也有一些快遞員表示,他們最擔心的是,有些用化名的客戶留的是家屬的電話,他們電話一報名字過去或者到府送件時,客戶家屬會説不認識這個人,一來一回很耽誤時間,甚至有些還當作錯件退回給商家,他們也會因此被客戶投訴。因此,他們建議喜歡用化名的客戶,最好讓家屬也知道一下自己的化名。
市民伍先生家住甌海區,他用的化名叫“伍澤天”(音通武則天)。他介紹,自己用這個化名10年了,一方面是怕資訊泄漏,另一方面是覺得這個化名比較好記,“有時快遞員會因為件太多而送錯,自己一報‘伍澤天’的名字,快遞員就想起來件送哪了。當然,這個化名全家人都知道。”
警方提醒
今年快遞類騙局87起
這對快遞類騙局,市反詐中心民警提醒道,市民除了保護自己的資訊外,也要小心詐騙團夥冒充快遞公司或商家客服行騙。
據反詐中心統計,今年以來,我市共發生冒充快遞理賠案件共87起,案損金額達到531.53萬元,10萬以上案件14起,最大案損金額為59.96萬元。
民警介紹,該類詐騙的套路一般是不法分子冒充購物平臺客服或快遞客服來電、發送短信,稱受害人購物訂單異常或快遞在運輸途中丟件、損壞,需辦理退款手續。添加微信、QQ後,要求受害人下載視頻會議軟體,開啟“螢幕共用”功能,並要求受害人打開銀行、支付寶等APP進行轉賬操作,獲取受害人支付資訊,如受害人不配合,再進行盜刷。
警方提醒,陌生來電自稱客服,提出因商品品質問題或以快遞丟失為由提供理賠的,當事人一定要通過官方平臺再三核實,切勿下載陌生軟體、提供個人銀行卡資訊,切勿轉賬!
來源: 溫州晚報 | 撰稿:葉雄偉 實習生 康薷引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