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首部南孔文化題材音樂劇《南孔》拉開全國巡演序幕,隨著這部中國式音樂劇的火熱展演,“南孔聖地、衢州有禮”之風吹向全國。
今年端午假期,文藝演出、國潮體驗、非遺遊園會等“衢味”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衢州全市接待遊客人數61.6萬人次,同比增長25.32%;自去年以來,多場大型賽事文體活動落地衢州,“衢州+演唱會”“衢州+體育賽事”相關話題屢登熱搜,“演藝之城”作為新的城市文化品牌火熱出圈……這些都是衢州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探索。
有著1800多年建城史的衢州,是南孔文化、圍棋文化等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如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特色優勢,以文化“兩創”為著力點,不斷擦亮“南孔聖地·衢州有禮”文化金名片?衢州給出了答案。
融入時代,創新傳承開啟發展新篇
近年來,衢州不斷加強對傳統優秀文化思想價值的深入挖掘探索,激活文化傳承發展的“源頭活水”,創新時代表達,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媒體有機融合,有效增強文化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衢州是孔子後裔的第二故鄉,是儒學文化的江南傳播中心。走進如今的孔氏南宗家廟,紅墻綠蔭的環境古樸雅致,莊嚴肅穆的大成殿、威嚴文雅的孔子像彰顯著文化的厚重。與孔氏南宗家廟隔街相望的中國儒學館,現在已成為衢州儒學文化的體驗中心、展示平臺、傳承推廣中心和儒學典籍收藏中心,持續吸引市民遊客前來感受傳統文化底蘊。
自2018年初衢州立足南孔文化基因將“南孔聖地·衢州有禮”明確為城市品牌以來,陸續制訂出臺《衢州市南孔文化傳承發展條例》等文件,舉辦南孔文化季系列活動,推動儒學文化不斷得到賡續與弘揚。
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古建築、古文物也迎來新生。來到龍遊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明代的古路、古城墻“歸仁門”等歷史古跡與現代商業設施交相輝映。街區總經理程虹説:“街區將古樸與現代、儒風與商韻結合,正式營業才半年多,已經收穫了客流量260萬人次。”
多年來,通過深入實施南孔古城復興工程,引入多元業態、策劃文旅活動等,衢州一片片街區呈現出“古城見新貌”的新模式。
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得到傳承與發展。作為明代“針聖”楊繼洲的故鄉,衢州素有“針灸故里、長壽之都”美譽。“這些年通過引進國內外大批頂級專家,先後成立多個技術培訓基地,衢江‘康養’品牌被擦亮,傳統針灸技藝得到進一步傳承。”衢州市中醫院副院長傅紅寅説。
在濃厚的文創氛圍下,各類具有新意的文化表現形式不斷涌現,如音樂劇《南孔》、舞臺劇《大宗南渡》、大型交響樂《東南闕里》等文藝作品陸續問世,柯城九華立春祭吉祥物“句小芒”、開化潮玩文創香火草龍“小化”等文創IP廣受歡迎……
衢州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文化被賦予新內涵、新屬性、新功能,在文化“兩創”過程中融入新時代的脈搏。
以文化人,精神文明引領風氣之先
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澱了豐富的道德規範,蘊含著厚重的價值理念,為衢州推進道德建設、加強社會治理、培育時代新人等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通過解碼南孔文化的人文基因,綜合四省邊際的區位環境、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等因素,衢州在2022年提出了“崇賢有禮、開放自信、創新爭先”的新時代人文精神。如今,這種人文精神已烙印在衢城百姓的生活點滴之中,使得民眾精神文明素養持續得到提升。
自古已有的“作揖禮”成為衢州人見面行禮的新風尚,在輿論場上“走紅”,相關話題曾兩度登上微網志熱搜榜,累計閱讀量超2億人次。
“不僅是作揖,在校園,學生們崇尚‘尊師重道、向善尚學’;在社區,居民‘鄰里友愛,守望相助’;在街頭,倡導‘文明禮讓,安全出行’……使用公筷、禮讓行人等行為目前在衢州已經成為常態,隨處能感受到‘有禮’氛圍,南孔文化精神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有衢州網友如此評價。
近年來,衢州積極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精神文明加油站、有禮志願服務點等陣地,讓精神文明可感可知、可看可觸可達,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獲得感、體驗感。
深入鄉土,群眾唱響文化幸福之歌
衢州農耕歷史久遠,文化資源豐富,有流行于廣大鄉村的戲曲、山歌,有矗立在村落的古建築、古窯址……隨著文化“兩創”工作縱深推進,群眾的文化意識和文化需求被進一步喚醒、激活,踴躍登上“大舞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弘揚者,讓鄉村文化不斷迸發出新活力,真正走向“詩和遠方”。
柯城區溝溪鄉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來到當地的余東村,素凈的房屋白墻上,一幅幅農民的手繪畫格外亮眼,五顏六色風格各異,這裡的村民被稱為“鄉野畢加索”。上世紀60年代,村中幾位農民在文化館老師的指導下,“白天扛鋤頭,晚上提筆頭”,開始了充滿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的農民畫創作,時至今日,村中已有500多人參與其中,“中國第一農民畫村”品牌持續出圈,微網志平臺上#南孔畫鄉·未來余東#等話題累計閱讀量破億次。
余東村的文化之光,促進了當地與周邊村落的産業發展。余東村黨支部書記余曉勤介紹,“如今余東村的農民畫相關産業一年能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而一溪之隔的余西村,是著名的農民詩歌村,兩個村子詩畫産業相輔相成,結合特色産業,一批“農民畫+陶瓷”“農民畫+絲綢”文創産品走俏市場。溝溪鄉黨委書記彭欣榮説,目前該鄉已形成以“畫、碗、菜、果、面、茶、米”為特色的“八個一”産業鏈,村村聯合,産業融合,共同促進文化傳承發展。
除此之外,江山市大陳村唱響“村歌”文化、常山縣芳村鎮擦亮“宋韻芳村 油茶原鄉”品牌、江山市清漾毛氏文化村深耕“家風清廉”元素……這些都是衢州致力於挖掘“一地一方”民間鄉土資源、打造文化品牌的典型縮影。
漫步在如今的三衢大地,可以同時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時代的脈搏、未來的遐想,時間的界限仿佛被打破,傳統文化的新鮮氣息瀰漫在每一縷空氣中。這座千年古城,仿佛一棵歷經滄桑的古樹,在傳統文化“兩創”的滋養下持續煥發蓬勃生命力。紮根在這片精神富裕之土的文化根脈,在未來會蔓延得更深、更遠。
來源: 浙江線上 | 撰稿:方衛英 鐘祎鳴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