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意盎然,浙東運河兩岸進入高顏值時節。
隨著第五屆鑒湖濕地油菜花節、第28屆吼山桃花節在紹興越城啟幕,千畝花海扮靚運河畔,迎來一波波遊客。群花綻放的,不僅是當地文旅的“金名片”,更是保護利用運河文化的新生機。
從高空俯瞰,一條藍綠色綢帶穿梭在金粉色花海,靈動蜿蜒。若將視線延長,沿線眾多鄉鎮村莊與運河相伴相生,如同一顆顆明珠散落其間。因水鄉著稱的紹興,如何以運河文化激發村莊內生動力,最大化賦能鄉村振興?如何讓沿岸文化與世界遺産有機聯結,發出耀眼光芒?
好風景,文化來加持
春暖花開,浙江各地鄉村賞花節熱鬧登場。但也有網友笑言出現了有花卻無“靈魂”的怪象,“沒有文化底蘊,旅遊‘魂不附體’,留不住人。”
光有好風景還不夠,配上好文化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八方來客。位於浙東大運河“精華段”的陶堰街道很早便意識到這一點,早早開始謀劃。
潺潺流淌的運河穿過陶堰境內7個村落,沿線有白塔寺、涇口大橋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去年,街道編制了一套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浙江紹興陶堰段)沿線保護整治方案,計劃依託運河文化優勢,激活沿線村落文旅資源,將整個街道打造成為承載運河記憶的“博物館”。
從街道層面編制運河沿線規劃,在紹興還是第一個。
陶堰自古便是魚米之鄉,水域面積佔街域面積24%。倚靠綠水青山,兩岸民眾在此安居樂業,眾多歷史名人在此休養生息。如今,遊客通過各類短視頻推介來到這裡,除了賞花遊玩,還有沉浸式觸摸歷史文脈,感受當地居民原生態的水鄉生活。
歷史的畫卷在眼前鋪開。西元前490年,越王勾踐自吳返越,開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時期,先令范蠡築成了勾踐小城和山陰大城。又採納計倪建議,興建了包括山陰故水道在內的一批水利工程,這在越國政治軍事、生産生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滅吳雪恥創造了條件。
“山陰故水道是大運河歷史最久遠的河段,沒有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傅崢嶸表示,運河以北為集鎮,是一條歷史文化發展長廊,運河以南為濕地,是一片自然生態景觀帶,要做好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兩篇文章,發揚漁耕文化、黃酒文化等,打造更多水上文旅項目。
借助運河文化,結合千畝花海等自然景觀,以及涇口大橋、邵力子故居等多處文物保護點,當地推出多條網紅遊線。僅兩個週末,濕地油菜花節便吸引遊客1.3萬餘人,促進園區內消費超6萬元。
琴音嫋嫋,撥動運河千年文脈。眼下,陶堰街道白塔村正以曲韻文化為特色進行改造提升,一段鮮活的歷史將以新面貌重回大眾視野。據《舊志》載:嵇康善琴,過白塔宿傳舍,遇古伶官之魂,而得《廣陵散》曲。
“我們對禪關、傳舍、茶山等具體文化場景進行考證,計劃打造白塔傳舍、茶香幽谷等重點項目,還原嵇康在千年前的山水足跡和心靈棲所。”華匯集團設計公司高級總監邵鋒介紹,接下來會引入嵇康廣陵散文化研學、琴茶文化體驗、度假休閒等業態,將歷史場景融入現代生活方式,讓市民遊客重溫魏晉名士風骨。
推動優秀傳統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白塔村的生命線,隨著碧波盪漾的運河水,向著更為廣闊的新空間延伸。
運河水,宋韻在流淌
運河沿線,最為詩意盎然,莫過於壩頭山村。
位於越城區皋埠街道吼山腳下的壩頭山村,是陸游祖居所在地。村裏一半以上人口為陸氏後裔,村內留有宋代古井、陸氏宗祠遺址、陸家橋、放翁石螺等眾多遺跡。行走在村內,仿佛看見這位愛國詩人在提筆揮毫,涼亭立柱、景觀小品目之所及之處,留下了其一生的經典詩作。
壩頭山村。圖片來自越城文旅
如何讓陸游文化從歷史走進生活?這些年,皋埠街道深挖宋韻文化,以壩頭山村為核心,西湖岙村聯動,吼山村參與的模式,帶動村民參與,聯片打造農文旅IP“陸游的鄉村世界”,還建成了陸游文化中心、陸游書院、放翁越宴等十多個文旅節點,加快形成宋韻詩意村莊、紅色愛國村莊、人格培育基地和美學生活基地。
為了讓“陸游的鄉村世界”更具鄉味,壩頭山村推出“愛國之林·放翁百果園”公益打造計劃,眾籌果樹種植,再現陸游筆下迷人的養生花果山。這項計劃發出後,陸游的愛國情懷引起廣泛共鳴,學校研學學子、黨建活動團隊等紛紛加入果樹認領和種植隊伍,在運河畔種下滿富詩意的希望之樹,靜待金秋碩果纍纍時。
在大運河邊品宋韻,別有一番風味。宋代是浙東運河的巔峰時期。南宋時期,浙東運河因連通了臨安與紹興、明州等地,成為物資運輸的黃金通道。彼時,陸游泛舟運河,多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鏡湖”等精妙詩句。
眼下,吼山桃花開得熱烈。古運河支流沿桃林穿越吼山風景區,水網曲折,如世外桃源般,令人心嚮往之。腦海中不由浮現八百多年前,放翁趁興吟誦“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紅”的畫面。據相關統計,陸游賞桃詩近60首,足跡遍佈稽山鏡水。
去年,吼山風景區出臺規劃,核心區將從0.36平方公里擴大至3.01平方公里。計劃與宋六陵“抱團”連成片,打造吼山勝境、桃源水鄉和霧連皇陵項目,形成融合山水景觀、田園風情、考古遺址于一體的綜合景區。未來還考慮將橋西村、橋東村改造為特色古村落,為景區提供休閒度假、文化宣傳等服務,推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事實上,運河兩岸還蘊藏著古橋、臺門、戲曲、非遺等豐富文化資源,與漣漣碧水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紹興段風貌,值得細細品味。
串明珠,鄉村有“運味”
運河,不僅是一條自然地理上的水脈,更是一條帶有精神屬性的文脈。如何將運河沿線散落的“明珠”精細打磨,連成一片片點亮鄉村振興的風光帶,其他城市也在探索新路徑。
北京通州地處京杭大運河北端點,沿線村鎮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發展。這些年,通州依託特色文化賦予鄉村振興新活力,串起大運河主題村落帶,探索運河版“古村落綜合體景區”,成果頻頻“出圈”。
如漷縣鎮張莊村發展非遺“運河龍燈會”,利用閒置庫房建成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吸引年輕人學習舞龍、傳承技藝,推動村落快速“出圈”;宋莊鎮平家疃村挖掘抗日英雄人物與運河故事,打造紅色旅遊示範村;西集鎮沙古堆村憑藉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發展櫻桃産業,打造運河民宿集群……
對於激活運河周邊村落的“水韻”動能,越城區鑒湖街道坡塘村黨委書記、村委主任羅國海認為重在突出自身特色。“要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他表示,村莊要在保護中發展,通過“微改造”精雕細琢,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的歷史文脈、自然景觀和獨有的文明傳統,將靈動的山水和各具特色的鄉村巧妙結合,打造更具魅力的“詩與遠方”。
“皋埠、陶堰、樊江三條老街作為浙東運河紹興段沿線傳統風貌保存較好的歷史區域,是運河空間形態和景觀風貌的重要構成。”紹興市政協委員金偉國提議,根據三條老街不同的資源內涵,對老街進行保護、整修,對打造彰顯運河古韻、展示多樣運河村落的文化面貌有著重要意義。
“紹興有豐富的資源和動能,希望利用文化遺産小道的這種形式,形成一個更大範圍的示範,推廣到世界各地。”人民日報海外版“世界遺産”版主編齊欣認為,遺産小道將“點”連接成“線”,在大運河遺産範圍內逐步全線連通的體驗線路,不僅有利於理解運河文化遺産價值,還能促進多個村莊聯動、引流,為沿岸文旅體驗開創新路。
從古奔流至今,運河的身姿依舊鮮活而靈動;一個個古老的村落,也在運河文化和生態環境資源的滋養下煥發生機。可喜的是,總投資390億元的浙東運河越城段保護傳承利用項目整體方案出爐,謀劃制定“1+3+10”實施路徑,將東段、中段、西段聯動打造主題特色,全面實施運河沿線環境提升、生態修復、遺跡保護、文化挖掘、城鄉融合等,擦亮運河文化長卷。
隨著一條條政策規劃的發佈、一個個文旅項目的落地,紹興的鄉村正加速蝶變、反哺運河融入發展血脈,讓這條流淌千年的玉帶更加耀眼動人。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王佳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