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四個浙北“網紅村”的十年之變:這場改革為何持續煥發生命力?
發佈時間:2023-09-14 09:08:58    

   “遇到難題了怎麼辦,可以去找道德評判團”,現如今在嘉興桐鄉鄉村,這已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十年前,桐鄉在全國率先開啟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試點,較早將“德治教化”作為培育社會治理內生動力的基本途徑,一場以“一約兩會三團”為載體,以“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為目標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轟轟烈烈地鋪陳開來。

  此後,發軔于浙江小城的自治、法治、德治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成為實現鄉村善治的有效途徑。多年來,桐鄉市深入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通過“以評立德、以文養德、以規促德”,探索建立起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形成道德實踐與基層治理、鄉村振興良性互動的新模式。德治如何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又如何助力基層法治建設?“三治融合”十週年之際,潮新聞記者走訪桐鄉四個“網紅村”,試圖窺見這場改革持續煥發生命力的密碼。

  從村試點走向全國

  首創“道德評判團”

  就在幾天前,桐鄉市越豐村的全國首個三治融合館“煥新”——歷時三個多月的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這場升級經過了村民們的集中協商討論,這背後實際暗藏了一個村莊“三治融合”的十年改革故事。

  在越豐村“協商驛站”裏,桐鄉市越豐村黨委書記吳新惠,回憶起10年前越豐村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吳新惠説,“十年前,因為臨近高鐵站,高橋鎮越豐村區位優勢逐年凸顯,經濟環境和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因拆遷、徵地引發的矛盾糾紛激增,外地人口的不斷涌入,傳統鄉村治理邊界被打破,傳統的基層治理方式難以適應新的挑戰。”

  面對“成長的煩惱”,桐鄉主動求變。2013年初,桐鄉市委、市政府在越豐村啟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試點,旨在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妥善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十年間,越豐村建立“一約兩會三團”的治理模式:成立了“百姓議事會”和“鄉賢參事會”,村民們在房屋徵遷、村莊建設等重大問題上有了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組建了“百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和“法律服務團”,搭建了村民積極參與的便民平臺,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新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廣泛關注。2014年,“三治”建設成為浙江省創新社會治理的六大機制之一。2015年,桐鄉市建立“三治”建設長效工作機制。2017年,“三治融合”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精髓、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發展方向。

  十年後的今天,“三治融合”從村試點走向浙江走向全國。越豐村面貌日新月異,一排排嶄新精緻的小洋房建成。村裏公共設施齊全,小到一塊“三治菜地”大到村莊中鄰里中心的建設,村民都享有極大的“話語權”。

  小積分裏蘊含大智慧

  村裏的超市帶動文明鄉風

  普通農村裏的超市能有多特別?桐鄉市堰頭村的一家超市買東西不用錢。

  “80積分可換居家護理一整年12次,一袋大米60積分,3積分可換一袋鹽。關鍵村民們都覺得能用積分來換有面子。”蔡光秋是堰頭村裏的三治積分巡查員也是本村的村民,他熱呵呵地給人介紹著村裏的三治積分超市。

  在堰頭村,垃圾分類一直是一個“熱詞”。而“三治融合”積分猶如柴米油鹽,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循跡溯源,這事源於桐鄉市率先在堰頭村試點開展的“三治融合”積分制管理。“以前很多村民認為,像垃圾分類之類的屬於公共的事情和自己沒關係,推行積分制後,大家參與的熱情變高了。” 堰頭村黨委書記唐榮方説。

  唐榮方介紹,“積分”獎勵全部由鄉賢公益資金出資,村裏以積分制的方式對村民開展考評,並將結果與先進表彰、誠信評價等掛鉤,合理進行獎懲。“比如,你當志願者,村裏會給你賦分,但是如果你家門口的垃圾分類沒有做好,村裏也同樣可以扣分。到年底,優秀的個人和家庭我們還會在‘我們的村晚’活動上隆重表彰,給予獎勵。”

  實際上,怎麼賦分,要由村裏 “道德評議團”説了算。通過“紅榜排名、黑榜曝事”,以正反結合的方式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從源頭上預防了矛盾的産生,真正達到了“矛盾不出村”的效果。

  積分制管理實行後,蔡光秋對村裏的變化感觸頗深。

  “我們每週都會對整個村子677戶人家一一巡查,對發現的問題,我們都會一一給出扣分理由到戶,如今整個村的村民都主動參與到其中,你拿10分,我要拿15分,大家你攀我比,現在村裏路不拾遺,家家戶戶都整潔一新。”

  一間共用農房

  讓村民有了拼布、畫畫的生活

  在桐鄉市石門鎮墅豐村,村民的生活很愜意。

  早上,可以先到村口的一站式自助服務區,量量血壓,再沿親水棧道晨跑;中午,實惠的老年食堂裏可以用村裏的積分免費吃上“一葷一素”的健康餐;飯後,可以來集漫畫文創和研學為主題的“子愷漫畫村”裏遛個彎,或是在子愷漫居裏免費學做拼布,也可以前往子愷畫校學習豐子愷漫畫畫法……這是桐鄉市石門鎮墅豐村村民的日常,也是桐鄉農民“精神富有”的一個縮影,更離不開“三治融合”的探索。

  “以前村子裏哪有這麼整潔,更不要説還有這麼多可學可逛可玩的地方。”村民俞女士説。

  在墅豐村,寫上墻的村民自治只有一條,那就是要放權給老百姓。墅豐村首先把目光對準了村民最迫切地需求——讓“錢袋子”鼓起來。

  墅豐村是個純農業村,為激活“沉睡”的農房資源,村委會與村民們進行了幾輪討論,村民將房子一分為二,前面的輔屋則按照每平方米60元的價格租給村委會統一引入引入民宿、染坊、畫校等各種業態,後面的主屋則由自己居住。村民沈林鋒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租金我就能拿到2萬多元,引入的業態也增加了村民就業。”

  通過‘共用農房’的模式,村裏打造了“子愷漫畫村”,帶動收入600多萬元。同時,制定了三個子愷·家教育同盟,建立了一個“推門可見、村社可感、家家可享”的家庭教育新局面。

  十年前的幾條板凳

  成為了村中敞開的調解室

  一張八仙桌、四條長板凳,糾紛幾方落座,一個小小的“法庭”就此成型。

  在桐鄉市屠甸鎮榮星村,這樣的“板凳法庭”成為了敞開的調解室。“之前村裏有一戶人家造房子,承包商建造時搭建的腳手架被一陣風刮倒,砸壞了底下村民的汽車。為了賠償問題,三家吵了起來,差點鬧上法庭。”聽到這件事情,榮星村文化專管員于超群和村裏的調解員立馬請他們來到板凳法庭,幫他們進行調解。

  “我們跟村民擺事實講道理。”于超群説,“糾紛的三方在我們調節下,後來成功達成了賠償問題。”

  這兩年來作為調解助手,于超群扮演著類似知心姐姐的角色,幫助村民們化解各種矛盾:“其實絕大部分調節的矛盾都是摘瓜之類的小事。但是往往就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常常會成為兩家人矛盾升級的‘導火索’。”

  村民田玉珍告訴記者,“板凳法庭”是屠甸鎮匯豐村在十年前首創的,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過去村民家裏一有矛盾,調解員就會上村民家裏,搬個凳子,坐下調解,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完善,後來在全鎮推廣。

  除了由鄉賢調解員、“紅娘舅”調解員、新居民調解員隊伍組成了矛盾化解隊,每週固定時間,專業的法律服務團隊還會進村提供諮詢服務,確保了糾紛調處有人辦、有人理。

  如今在桐鄉,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正在不斷完善,由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相關人員和律師組成的法律服務團實現城鄉全覆蓋。截至目前,榮星村的“板凳法庭”直接參與或牽頭化解糾紛230余起,參與摸排走訪服務200次,開展普法宣傳50余起。

  “三治融合”基層治理實踐走到第十個年頭,于超群最直觀的感受是村裏的摩擦變少了。“現在村裏的矛盾真的很少,村裏老人多,有時候缺柴火,大家都是一擁而上去幫忙,現在大家條件也好了,風氣也好了,環境也好了,彼此相處更和睦了。”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陳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