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紮根17年,大山裏釀就甜蜜蜜
發佈時間:2023-08-26 10:01:47    

   眼下的文成縣黃坦鎮雙溪村,山色翠綠、百花爛漫,處處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一隻只蜜蜂從1000余個蜂箱中飛進飛出,“嗡嗡”的蜂鳴聲打破了山林的寂靜。

  沿盤山公路驅車數十里,在山坳裏的聚興養蜂基地,記者見到了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動物科學學院教授王友明。他身著白色防蜂服,牛仔褲的褲腰上挂著兩串鑰匙,腳上的運動鞋沾滿了泥土。這位來自省城的專家沒有一點架子,甚至有點土裏土氣,“最近風大雨急,還好這裡的三百個蜂箱都沒事,我心裏就踏實咯。”

  把蜂箱一直放在心頭的王友明,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紮根在浙南大山裏,一幹就是17年。在文成的田間地頭,他釀就了一番“甜蜜的事業”。如今,文成養蜂戶達800余戶,蜂群達4.5萬箱,蜂蜜年産量達40萬公斤,年産值超8000余萬元。

  香甜的蜂蜜每一滴都來之不易。王友明感慨,生活的甜蜜來自辛勤的勞動,就像蜜蜂,一生都在兢兢業業追尋屬於自己的“甜蜜事業”,科技特派員亦是如此。

  蜂農的金山銀山

  從杭州市區到文成縣雙溪村有380公里,經由計程車、高鐵、大巴、中巴、三輪車,一路輾轉,要花費近8個小時。這是王友明最熟悉的一條“翻山越嶺”路線。

  2006年第一次踏上文成的土地時,這座山城並沒有給他留下美好的最初印象——交通不便,有些山村甚至無路可走;土地少、耕種方式落後,當地農戶收入勉強糊口。

  為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産業,起先王友明試過長毛兔項目,因為市場原因,銷路不好擱置了;後來又試過肉兔産業的立項,也因各種原因夭折。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文成,是國家級生態縣和浙南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高達72.4%。“文成森林覆蓋率高,蜜源植物豐富,發展中蜂産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王友明堅信,眼前的這一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他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開展調研,提出“文成山好水好無污染、蜜源充足,可重點發展高檔中蜂”的建議,隨即獲得文成縣委、縣政府的支援。

  召開研討會、培訓會,成立中蜂養殖協會,起草文成縣《中華蜜蜂飼養管理技術規範》併發布于國家團體標準網站,打造“文成原蜜”品牌……在王友明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當地零散、無序、規模小、缺乏技術的中蜂養殖,逐漸成為有規模、標準統一、高品質、有品牌的支柱産業。

  “感謝王老師讓我們收穫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陳忠鳳是文成縣桂山鄉一名養蜂農婦,在王友明團隊的幫助下,短短四五年內,她家的養蜂規模從二三十箱發展到三四百箱,年收入達幾十萬元。

  土蜂蜜上線

  蜂蜜産量上去了,銷路如何擴大,是蜂農們面臨的新問題。

  王友明的腦海中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當地鄉賢毛振甫。

  近幾年,毛振甫發展農産品類電子商務,黃年糕、花茶、楊梅……線上銷售很有聲勢,其合作社已有100畝示範基地,電商年銷售額破3000萬元。

  好貨也要好包裝。一個月來,為了加快土蜂蜜“上線”,王友明多次帶著專家團隊,圍繞土蜂蜜的圖標設計方案與毛振甫越聊越深。

  “年輕人喜歡時尚簡約的設計。”

  “加入一點原始的土蜂窩設計如何?”

  ……

  閒不下來的王友明還多次走進直播間,體驗土特産帶貨。“不到5分鐘花茶就賣出了一千單,銷售金額很可觀啊。”王友明下定決心,土蜂蜜要搭上電商“快車”。

  他算了一筆賬,一箱蜜蜂每年可以産5到10公斤土蜂蜜,土蜂蜜可以賣160元到240元一公斤,一戶農戶一年養五六箱蜂,加上新增蜂群的收益,就有萬把元收入。王友明説:“這份大山裏的甜蜜,借著網際網路的東風,會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養蜂戶的腰包越來越鼓。”

  工作的意義

  來到文成後,王友明覺得要想的事不少,要做的事更多。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薄弱的,只有把大家擰在一起,取長補短,才能全方位地服務農民。”在文成幫扶多年,王友明深感團隊合力的重要性。

  於是,王友明又給自己安排了一份“特殊”工作——盤活整個文成科技特派員隊伍。為更好發揮每個人的特長,他忙得不亦樂乎:牽頭髮起數十次組團服務,新老同志一同走向田間地頭、走到農戶中間,助力政府建立國內首個縣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

  有了團隊,不再單槍匹馬,特派員們解決難題也更有辦法了。

  桂山黃年糕是文成縣桂山鄉一種歷史悠久、頗有名氣的土特産。但在推廣過程中,遇到了黃年糕容易發黴的問題。王友明想到,同樣在文成擔任科技特派員、來自寧波大學的徐大倫正是這方面的專家,何不請求他的技術支援?很快,在徐大倫的幫助下,黃年糕的保存難題得到了解決。如今,桂山黃年糕的日均産量已近1500公斤,産品供不應求。

  有人曾問王友明,紮根大山17載,圖啥?他的回答很乾脆,農民笑了,日子甜了,而且一年甜過一年,我們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就有了意義。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葉小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