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溫州永嘉:校企牽手,大山裏的“金藍領”走俏
發佈時間:2023-02-17 08:57:03    

   眼下,浙江省不斷掀起“拼經濟”熱潮。全力“拼經濟”,人才是關鍵一環。

  溫臺兩市作為教育部與浙江省政府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城市,建設兩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社會資本的加入,一種新的職教育人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在溫州,沿著“與區域産業共生,與民營經濟互動,與行業企業共贏”的發展路徑,“名企辦名校”“名企辦名專業”“校企聯合辦學”等現象越發普遍。在台州,開展32個混合所有制辦學探索的同時,全市1500多家企業與職業院校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打造了70余個校企合作共同體。

  在“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深度融合”目標指引下,試點建設如何影響一個地方的育人模式,又怎樣助力“擴中提低”?

  我們結合山區縣賦閒勞力較多、引才育才難度又相對較大的實際,以山區縣溫州永嘉為調查樣本,進行深入剖析。

  喚醒山區“宅家”青年

  數控車床嗡嗡響動,操作臺前的潘崇繁盯著電子圖紙,剛調整完參數,又跑到另一台數控車床前檢查運作狀況……

  殊不知,就在7個月前,1994年出生的潘崇繁,還是溫州山區縣永嘉的一名為出路發愁的待業青年。

  未進入永嘉當地企業超達閥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潘崇繁與多數山區待就業人員一樣,沒有一技之長,高不成低不就。“家人很著急,自己也總想著找到一份穩定工作。”潘崇繁説。

  “學得好的、想出去的,基本都外出打拼了。”永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綜合科科長徐盧聰告訴記者,剩下的人員,要麼缺技能,要麼缺拼勁。

  潘崇繁不否認這一説法,卻也有自己的想法。愈近而立之年,其實他們愈加期盼新機遇,比如能得到快速掌握一技之長的機會。

  在永嘉,優秀的産業工人是有用武之地的。泵閥産業不僅是永嘉第一大支柱産業,也是全省26個山區縣中唯一一個單體産業産值超300億元的産業。

  隨著近年來智慧化改造的快速推進,當地企業門口“高薪誠聘數控技工”“誠聘高級技工”“急需軟體編程人員”等招聘資訊扎堆。“但山區縣存在技能人才難招也難留的問題。近年來受疫情影響,許多外省的技術工人回老家後,也不再返回企業,很頭疼。”超達閥門董事長王漢洲説。

  記者採訪過程中,也有不願具名的企業家説出難處,車間基本全是60後、70後,80後、90後很少。實際上,他們很希望能從本地找到一批年輕優秀的技能人才,因為“金藍領”的品質和穩定性,愈加會成為整個行業發展提升的關鍵變數。

  用工需求和賦閒勞力都擺在“家門口”,該怎麼匹配?

  2021年1月,《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活力溫臺”建設的意見》正式向社會發佈,明確提出要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級,通過優化職業院校空間佈局和專業結構,以制度創新推進溫臺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主動適應溫州、台州民營經濟發展新形勢。

  溫州、台州緊接著出臺配套實施方案,希望以精準服務産業為核心,推動專業鏈緊密匹配産業鏈需求。

  這讓王漢洲眼前一亮,“上有政策了,我們何不借機辦一個技能人才‘速成班’?企業最清楚缺什麼人,幹起來肯定更精準。”王漢洲回憶。

  這與溫州系統流程裝備科學研究院院長徐翔的想法不謀而合。作為一家泵閥産業發展服務平臺的負責人,徐翔有過20多年鄉鎮工作經歷,曾親眼目睹不少年紀輕輕的村民,因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宅家啃老”。兩人一致認為,就從山區年輕賦閒勞力裏挖人才挖潛力,真能培養起穩定的“金藍領”。

  2021年4月,一場喚醒山區賦閒勞力的“鄉村人才振興賦能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行動,迅速拉開帷幕。

  然而動員環節,就給了他們當頭一棒。聽説去廠裏打工,無論是賦閒勞力本人,還是家人,頭都搖得像撥浪鼓一樣。

  大家的觀念出奇一致:去廠裏“收入低、工作苦、不好聽、沒前途”“如果讓別人知道在廠裏打工,媳婦都討不到了”“隨隨便便做點小生意,都比在廠裏打工強”……協助做工作的岩坦鎮源頭村黨總支書記陳小靜費盡口舌,才做通兩名賦閒勞力的思想工作,已經算不錯的動員成績了。

  好在永嘉所有街鎮一起動員,最終才湊夠了30多名學員。

  開班動員會上,曾經的“打工仔”王漢洲現身説法,“我也是從普通員工開始,現在自己創業,工廠的産值已經突破億元。”他拉出了企業員工的工資,告訴大家泵閥行業的發展前景。

  “月收入有1萬多元,也有兩萬多元的,低的也有七八千元。”眼前真實案例和工資單,這才讓一個個“潘崇繁”們暗下決心,要好好利用這樣的機會,在家門口嘗試轉變。

  從賦閒勞力到“金藍領”

  如何讓零基礎的學員們在短時間內學而有用、學而見效,成了新挑戰。

  在此之前,超達閥門也曾與本地一些中職學校合作搞過“訂單班”。但學生畢業後,往往只有十七八歲的年齡,難以適應工廠工作,還要繼續拉到外省一些高職校泵閥專業“深造”,一來二去,不僅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學員拿到手的也只是中職文憑,“而且時間一長變數也大,最後真正能用起來的沒幾個人。”

  本地“賦閒勞力”真能“速成”嗎?第一期“鄉村人才振興賦能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人才培養計劃開班後,培訓進行到一半,第一期30多名學員“跑”了近半,其中,包括陳小靜好不容易動員來的兩名學員。許多學員表示,聽不懂。第二期培訓,效果也差強人意。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一遍遍復盤,越來越多的共識開始形成:培訓方向需要調整,課程設計需要優化,學與練也要結合得更好些,就業出路要更加明確。

  從山區“賦閒勞力”到“金藍領”顯然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徐翔看來,恰是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建設為永嘉創造了解題可能。

  溫州出臺的《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活力溫臺”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3年)》明確,通過政策性補貼、稅收優惠、融資支援、租金及教育費附加減免等多種手段,鼓勵民營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利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舉辦中高等職業教育;支援職業院校組建跨區域、實體化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搭建産學研創服一體化平臺;通過上浮激勵等舉措,激發公辦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化培訓積極性等。

  永嘉積極探索政策落地,思路有點像“一方培育、八方助力”。比如,永嘉與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落地永嘉第一所全日制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永嘉學院,解決了部分師資問題;亞龍智慧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民企則深度參與職教,建起了一個個實訓基地;浙江西子慈善基金會也把目光投向職教領域,願意為技能人才的培育出一份力。

  一個圍繞泵閥緊缺崗位,專攻山區賦閒勞力轉化的“聯合體”就此形成。

  “聯合體”怎麼高效、接地氣怎麼來。比如,為了讓學員更容易學,大家從10多種緊缺技能崗位中,挑選出閥門焊接、數控車床操作這兩種相對容易上手的工種。

  “我們盡可能剔除不太能用到的內容,只保留實操幹貨。”徐翔告訴記者,就連車間的老員工,也被吸收進來參與課程設計。

  當地6家民企更是以抽籤形式,提前預訂走了學員。

  為了教好這群學生,專業科班出身的職教老師付志丹特意公佈了自己的微信號碼,“不管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隨問隨答。”在協助學員解決課堂困惑的同時,付志丹還客串起心理導師,以一個個她教過的學生為鮮活案例,做起中途動搖想退出學員的思想工作。

  3個月培訓期結束後,第三期30多名學員按照先前抽籤結果,全部進入企業。

  來到工廠不到四個月,潘崇繁等人已能獨當一面。幾個月前那一串串讓他們羨慕的數字,如今,成為了每個月入卡的金額。“這樣的收入,在同齡人中已經算高了,工作環境也舒適,感覺人生一下子有了明確方向。”他説。而潘崇繁等人,也成為了超達閥門等企業的重點培養對象。“相比外來員工,本土技能人才更容易在一個地方紮根,有利於一家企業的長期向好發展。”超達閥門辦公室主任王群林説。

  進一步拓寬轉化通道

  一場針對泵閥緊缺崗位的人才培訓,雖然對於山區縣永嘉所面臨的産業人才缺口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但貴在打開了思路。

  “要推動更多山區賦閒勞力轉化,必須建立起更多通道。”徐盧聰説。

  依託試點創新落地的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永嘉學院,被寄予厚望。

  永嘉學院最重要創新舉措之一,即探索實行中高職一體化改革。具體來説,即打破原有中職3年、高職3年的培養形式,採用“1+3+1”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第1年重點培養學生文化底蘊與職業素養,第2至4年重點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第5年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根據每個階段不同培養目標,針對性開發課程。

  “我們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校企雙元聯合培養機制,以邊學邊做、學訓結合、工學交替方式推進産教融合,實現高校育人、企業用人一舉兩得。”永嘉學院副院長董金新告訴記者。

  目前,針對永嘉泵閥等産業人才短缺設立的中高職一體化班級中,已有607名學生入讀。畢業進廠後,能直接上崗操作,縮短適應期。

  在永嘉學院提供的專業師資保障下,更多轉化通道還在開啟。眼下,永嘉縣人社局、文旅局正與溫州知名家政服務企業接洽合作,針對山區縣特色,聚焦高級家政服務、農産品電商推廣、古村落文旅振興等用人短缺,開發核心教材、精品課程和教學計劃,引導農村留守婦女、農村閒置勞動力、失業人員等,學技術、長知識,在家門口實現更多職業新生。

  轉化通道打開同時,作為需求方的企業,觀念也在轉。

  過去一些企業在招聘時,會習慣性鎖定學歷範圍等,不少有潛力的“金藍領”正是這樣被擋在門外。隨著本地職業培訓如火如荼開展,以更貼合實際的視角看待人才需求,在永嘉漸成共識。

  如今,位於永嘉橋頭鎮的育才控股集團在招聘時,不僅放寬了學歷要求,還把更多視線投向本土培育的技能人才。“目前我們這類員工數量,已從過去的25%提升到40%,確實更有黏性。”該集團黨支部書記李霜霜説。

  看見未來和希望,“金藍領”才會越轉越多。永嘉縣委人才辦也積極行動起來,除了把技能人才納入人才評定範圍外,該縣還在上市及擬上市公司設立一線人才成就獎,探索“企業評價+政府獎勵”模式,人才如何認定,企業説了算,從而賦予企業更大人才自主評價權。截至目前,永嘉已累計為48家次企業開展96人評定,獎勵金額達140余萬元。

  多方合力下,山區賦閒勞力變“金藍領”的通道,正在變寬。

  類似這一幕,同樣也在台州市上演。當地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僅2022年,便完成職業技能培訓超23萬人次。

  溫臺兩地,越來越多的賦閒勞力,正在上演變身記。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戚祥浩 謝甜泉 通訊員 黃琴琴 夏雯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