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各區縣兩會密集召開 各地如何推進“一號工程”落地
發佈時間 | 2023-02-23 08:55:56    

   近段時間,浙江省各縣(市、區)兩會密集召開,為新一年繪製經濟社會發展路線圖。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會”上,省委明確將以更大力度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實現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大突破,實施地瓜經濟提升能級“一號開放工程”。

  三個“一號工程”蘊含的巨大動能,給全省各縣(市、區)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如何抓住機遇?把發展潛能轉化為發展勝勢?

  1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要在時代大勢中找準方位。

  放眼全球,儘管保護主義抬頭,但經濟全球化仍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作為開放大省,浙江有責任也有能力,以開放紓發展之困、匯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勢、謀共用之福。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作為“義新歐”的重要橋頭堡,正在加快建設“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義烏,再次將“義新歐”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更大力度開闢“義新歐”中亞和東南亞新線路,謀劃佈局杜伊斯堡等“境外集散中心”,爭創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雙向對開“中國西班牙建交紀念號”,常態化運作寮國專線,全年開行1600列以上。

  與此同時,青田也將參與“一帶一路”作為開放提升的重要手段。“深度參與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範區”“力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字裏行間,透露出開放共用的大氣度。

  放眼時代,數字經濟是時代發展大潮中最具創新性和成長性的新經濟業態,也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爆點。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省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硬核支撐。

  在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更大力度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都佔據了較大篇幅。

  作為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杭州市余杭區去年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1698.7億元。數字經濟依然是余杭發展最強勁的“引擎”之一。

  今年,余杭提出要“加快數字經濟二次攀登”,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增長8.5%以上。具體內容包括發揮阿里巴巴等龍頭企業和創新平臺集聚效應、支援平臺企業、建強數字健康産業園、數字文化社區等載體等等。

  立足全省,堅定不移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兩個健康”,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浙江成為最具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的省份,已成為全省上下的一致共識。

  為此,幾乎所有縣(市、區)都對提升政務、法治、市場、經濟生態、人文環境提出了部署,要求把“企業辦事無憂,政府無事不擾”服務理念貫穿企業“全生命週期”。

  2

  “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增長效率的制度”,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斷言。

  如何在激烈的縣域經濟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各個縣(市、區)都把著力點放在了發揮比較優勢上。

  對於中心城區而言,強大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是重要的比較優勢。擴大這一優勢,一條清晰的路徑是:提升城市能級。

  記者注意到,包括杭州上城、寧波鄞州、溫州鹿城在內的“中心城區”,都對城市能級躍遷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包括城市界面的更新、文化內涵的提升以及城市形象的管理等內容。比如鄞州區就針對深化城市功能佈局、增強城市知名度和文化辨識度以及協同推進基礎設施提檔、人居環境提質、文明素養提升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而對以鄉村為主的其他縣域,特別是山區26縣來説,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所蘊含的發展優勢,培育綠色轉型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則是撬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點。

  比如正迎來新發展機遇的旅遊業。各縣(市、區)兩會,紛紛對生態環境提升、發展全域旅遊作出了部署。比如溫嶺就提出打造“東海好望角”,新昌要求加快天姥山景區開發等等。

  對於一些特色更加鮮明的縣(市、區)來説,把“人無我有”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最大,成為兩會上最鮮明的特點。比如岱山。

  作為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所在地,岱山已初步形成了一條連綴裝備製造、維保技術、新材料上中下游的石化産業鏈。圍繞這條産業鏈,岱山把“打造海洋産業新體系”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抓手。

  從“圍繞綠色石化、先進製造、大宗商品、海島旅遊等重點領域,開展定向招商”到“啟動海島風光資源資産化改革”,從“加快聯合動能潮流能發電項目産業化、商業化步伐”到“加快壯大船舶海工産業”。通過這一系列的安排,一個更具發展潛能的産業集群呼之欲出。

  3

  2023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週年,也是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兩週年。

  對標對表在“兩個先行”中的方位,怎樣把縣域發展中的“短板”變為“潛力板”,是當前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課題。

  如何補齊部分縣域造血能力不足的短板,激發縣域發展新動能?

  全省各縣(市、區)的解題思路出奇的一致:抓項目、抓産業。

  比如説,傳統製造産業發展勢頭強勁的溫嶺,今年提出要“致力現代産業躍升”,推動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全力打造晶片控制系統、泵業智造、電子資訊三大‘千畝産業園’”“建設運營省級高檔數控機床技術創新中心”“謀劃建築業科研創新總部經濟區”……這一系列的組合拳,透露出以項目為牽引、帶動産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思路。

  如何補齊山區26縣人才不足的短板,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

  謎底就在謎面上。只有不拘一格不拘一格求才引才用才留才,才能讓人才“近者悅、遠者來”。對此,各縣(市、區)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比如説“僑鄉”青田,把吸引華僑回歸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技能人才佔從業人員比重達32.7%的景寧,則對技能人才高看一眼,今年計劃新增高技能人才500名以上。

  與此同時,山區26縣都提到了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要求通過更高水準的落戶、就醫、子女教育等各類公共服務,不斷提高人才生態的吸引力。

  如何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在更高水準的縣域競爭中走在前作表率?

  作為浙江全面接軌上海的示範區橋頭堡,嘉善提醒當地幹部,面對長三角日趨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嘉善快速增長的支撐還不夠足;而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安吉也自承在“兩山”轉化通道拓寬、美麗鄉村蝶變升級、産業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標兵尚且如此,追兵尤需努力。正如兩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安不忘危、興不忘憂。唯有直面短板問題,全力以赴改進提升,才能不辜負群眾期待,推動“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風。

來源:潮新聞·浙江日報    | 撰稿:陸樂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