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帆船賽事正酣。這幾天,一旦有空,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主席張小冬就會搭乘橡皮艇出海,近距離觀察運動員比賽情況。
在寧波象山,張小冬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亞帆中心運作團隊常務副指揮長。九月初,她就來到了象山,和團隊一起協調亞運會期間各項工作,確保帆船項目圓滿舉行。
帆船項目是杭州亞運會唯一一個海上項目,將産生14枚金牌,共有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129名運動員參賽。其中,中國帆船帆板隊將參加男子水翼帆板、女子水翼帆板、男子水翼風箏板、女子水翼風箏板等10個項目角逐。
象山亞帆中心是一半在陸地、一半在海上的場館。“可以説,亞帆中心是世界頂級的帆船場館。”張小冬到過世界各地不少的帆船場館,對象山亞帆中心讚不絕口。
這次帆船比賽,有四塊比賽區域,呈現不規則四邊形,範圍很大,而且海上運動不確定性大,選手只能依靠視覺來判斷方向和時間。“比賽場地很大,投入的技術力量、保障力量也很大,所以要協調方方面面的事情。”張小冬表示,這項比賽,光技術官員就有200多人,“好在,賽事組織專業化水準高,運作井然有序。”
頂級比賽,運動員的體驗感十分關鍵。張小冬時不時向運動員了解這方面的感受。“帆船是一項挑戰未知的運動,不少運動員反映象山這片海域風向變化大,對操縱提出了更高要求,比賽的精彩程度就更高。”
從無到有,象山這片海域迎來帆船運動,張小冬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2017年,當象山成為杭州亞運會確定的第一個杭州賽區外比賽場。從此,張小冬與象山開啟了一段特殊的帆船緣分。“當年,我第一次來到象山松蘭山,這裡很多地方都沒有通路,可以説,我親眼見證了亞帆中心在這條海岸線拔地而起。”如今,坐在亞帆中心頂樓,透過玻璃遠遠望向海面點點風帆,她感慨不已。
亞帆中心從選址,到規劃,再到建設和最後的運營使用,張小冬都給出了不少專業意見。“我也很惦記著亞帆中心的建設,過去幾年,每年都會來象山一兩次。”
其實,當張小冬第一次站在松蘭山海岸線,看到眼前略顯混黃的海水,她的心中還略有猶疑。“以前比賽場地都是藍天碧水,幾乎很少見到這樣的比賽水域。”張小冬回憶。
但是,象山松蘭山的自然稟賦打消了她的疑慮。經過考察,他們發現:松蘭山海域一年四季有風,水深適度,水域面積開闊,而且海岸線十分優美,特別適合開展帆船比賽。
因為熱愛帆船運動,張小冬從賽場上最亮眼的明星,成功轉型到賽事背後的組織者,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普及賽事。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專業帆船運動員,她經歷了這項運動發展的全過程。“1984年,我第一次去澳大利亞珀斯參加比賽,外國人看到我們都很震驚,不敢相信中國人也來參加這項運動。”張小冬還記得當時澳大利亞報紙大篇幅地報道中國隊,覺得挺驚奇。
在中國帆船運動歷史上,張小冬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84年,她創歷史斬獲中國帆板第一個世界冠軍時的振奮場景;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她為中國帆船帆板隊奪得歷史上首枚奧運獎牌,實現亞洲帆板奧運獎牌“零的突破”。
退役後,張小冬一直為中國帆船帆板發展傾注全力。在張小冬看來,作為一項舶來運動,曾經的帆船運動在被貼上“貴族”標簽,普通人知之甚少。如何破解“小眾圈層”成了帆船運動中國化的最大難題。“其實,我想告訴大家,普通人也可以玩帆船。”張小冬説,帆船運動的成本可高可低,入門的小船成本很低,很多孩子接觸帆船以後,就開始愛上這項運動。
張小冬表示,過去在國內帆船運動主要以競技體育為主,大部分人很難接觸到,參與面都很窄,“很多地方沒有俱樂部,也沒有可以落地的培訓點,這也讓這個項目推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幾年,我們在大力推廣青少年培訓和大眾參與到帆船運動,讓更多的青少年和普通家庭能夠參與這項運動。”在張小冬看來,青少年群體不單只是帶動俱樂部發展的重要力量,還可以通過他們讓更多的家庭接觸到帆船項目。
亞帆中心已從藍圖變成現實,亞運會帆船比賽有序開展,今後,如何把亞帆中心作為推廣帆船賽事的一個重要陣地,張小冬也有不少思考。在她眼裏,亞帆中心位於中國海岸線中段,區位優勢明顯,建設標準高,極具發展潛力。如今,高品質的硬體設施已經建立,張小冬認為象山完全有條件成為長三角海洋運動中心,她建議引進帆船俱樂部和帆船培訓中心,“吸引更多的省隊和國家隊到這裡訓練,最關鍵要打造賽事,常態化開展活動。”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應磊 王波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