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氣質突出的鎮海,最近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文化。
時代格局,因勢而變。
相較于城市化狂飆突進的年代,當城鎮化率超過60%,城市新增人口成為各地爭搶的稀缺資源,城市競爭力也朝著多向度轉變:城市品質、城市氣質、城市開放度等這些看不見的指標——日益取代經濟發展水準和就業機會,日漸成為核心競爭力。
文化,無疑是其中的核心因子。
城市競爭進入下半場,誰能洞穿文化的本質,誰往往就能最先搭上發展的快車。
一手好“牌”
因重工業而來的“硬漢”形象之下,鎮海,其實在文化上有著一手好“牌”。
回望歷史,文化經緯中的鎮海,燦若星河。
來自6000多年前的笑臉陶耳——“遠古的微笑”
獲評“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的鎮海“魚山·烏龜山遺址”,是已知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海岸線最近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遺址中來自6000多年前的笑臉陶耳——“遠古的微笑”,更成為鎮海的文化符號。
處於大江大海交匯之地,則讓鎮海的海絲文化和海防文化深入骨髓。
寧波是海絲古港的“活化石”,古代國際貿易的貨船,就是從鎮海口出江入海。甬江邊的萬斛神舟、利涉道頭、航濟亭,見證著鎮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碇港的重重帆影。
作為“浙東門戶”,從海防危機顯現,西方列強陸續從海上東來開始,鎮海就是警報頻仍的海上“國門”。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戰爭的硝煙,讓招寶山凝成了海防線上的豐碑,鐫刻英雄之城的風骨。
海洋文明的冒險精神和爭鬥精神,在不同的時代,也催生出不一樣的時代文化。
“月亮菩薩撲撲拜,拜到明年遊世界。世界大,抲只鵝;世界小,抲只鳥。”在位於鎮海的“寧波幫博物館”,這首當地方言民謠,道出了“寧波幫”商人的開放進取精神。
近代工商業興起,鎮海人是“弄潮兒”。葉澄衷、包玉剛、邵逸夫、趙安中……一個個響噹噹的“寧波幫”代表人物,乘舟渡海闖蕩“上海灘”。他們在商而興教、輕財而重義的群體特質,讓“商幫故里”鎮海孕育出獨特的商幫文化。
鬥爭精神也讓鎮海的地域文化染上“一抹紅”。鎮海是浙江省四個國家級革命老區、一類縣(市)區之一,有70余處市以上文物建築、270余名革命烈士,涌現出陳壽昌、張困齋、朱楓等一批又一批的愛國志士。
去年,鎮海精心打造的紅色薪火傳承線,連接起中國防空博覽園、朱楓故居(憩園)等紅色景點和遺存,成為鎮海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重要窗口。
亮出“底牌”
隨著國力提升,文化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凸顯。
對於一城一地來説,文化同樣是底色,是彰顯城市個性和底蘊的關鍵一環。在重塑城市新形象,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科創強區、品質之城的關鍵節點,鎮海亮出文化這張“底牌”,可謂恰逢其時。
去年,鎮海史無前例召開文化工作會議暨品質文化之城建設推進大會,明確了“以文化工作大手筆推進城市形象大提升”的目標,決定建設美術館、音樂廳、體育“一場兩館”等12個重大公共文化項目。
與此同時,鎮海把地域文化總結提煉為五張文化“金名片”,分別為“海絲文化”“海防文化”“商幫文化”“紅色文化”“科創文化”。
鎮海的目標是,到2026年,基本建成精神品格鮮明、人文品韻十足、生活品位多元的文化之城。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詳于下。亮出文化“底牌”之後,鎮海在文化領域的“打法”也逐步清晰。
讓豐富“資源存量”,釋放強大的“資源能量”。從擦亮五張文化“金名片”入手,鎮海正努力讓文化“名片”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
5月25日,鎮海地域文化研究座談會召開。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暢談如何進一步挖掘、保護、利用鎮海地域文化。 同時,鎮海也啟動編寫《鎮海地域文化叢書》,系統闡釋五張文化“金名片”。
文化傳承不應只有陽春白雪,更要有接地氣的民間敘事。
“一隻小舢板,搖向大上海,吃盡人間風和浪……”4月23日晚,鎮海原創越劇《君子成忠》(2023修改版)在鎮海大劇院上演。該劇講述葉澄衷(原名葉成忠)從舢板少年到商業巨子的人生偉事,通過戲曲這一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和傳承寧波幫的精神品格。
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帶來社群化發展趨勢。在文化領域,人群細分的特質尤其明顯。一些小眾文化,往往能成為地方脫穎而出的文化標簽。從小眾地域文化切入,鎮海主動挖掘區域“特色資源”,鍛造特色“文化地標”。
2022年11月21日,“紀念賀友直誕辰100週年中國連環畫作品邀請展”在鎮海開幕,賀友直的72幅原作在寧波幫博物館展出。
伴隨著這場展會,一場鎮海籍名人名家“回歸”工程也同步啟動。鎮海抓住連環畫、琵琶、蹦床運動等地方特色文化項目,推動鎮海籍文化藝術名家回到鎮海,助力鎮海打造中國“琵琶之鄉”、“蹦床之城”、“連環畫之都”。
鎮海也著手建設中國連環畫主題美術館、全國蹦床集訓基地等高品質、綜合性公共文化項目,加速形成具有鎮海辨識度的地標性文化品牌。
今年5月9日,鎮海又增添了一個文體大“IP”。富邦男籃正式簽約入駐鎮海,開啟新賽季征戰之旅。
鍛造“王牌”
按照國際經驗,在城鎮化率超過60%後,人口會加速往大都市圈轉移。城市競爭,也會呈現出都市圈競爭的新特點。
既要“抱緊小圈”,為“寧波都市圈”提供戰略支撐;又要“融入大圈”,主動對接長三角都市圈,在整個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中,找準自己的定位。
人口少、面積小、資源産出少,沒有傳統要素資源優勢的鎮海,迫切需要有一張新的“王牌”。
將“科創文化”列入五張文化“金名片”,就透露出鎮海的鍛造“王牌”思路。
去年來,鎮海依託自身科創優勢,樹起了“海天雄鎮 科創鎮海”的城市形象,提出打造“長三角重要科創策源地”的目標。鎮海也就勢把“科創文化”,作為地域文化來弘揚打造。
事實上,鎮海也確實有底氣遞出“科創文化”這張名片。
作為“院士之鄉”,鎮海籍的兩院院士多達31位,在國家的科創發展史上,他們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當地,經過20年的潛心打造,鎮海目前已經集聚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甬江實驗室、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哈工大寧波智慧裝備研究院等一大批高能級科創平臺,成為寧波科創資源最集中的區域,沒有之一。
同時,鎮海也在有意識地挖掘和深化“科創文化”內涵,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
5月24日,“溯源科創文化,融媒‘鎮’動金南翼”主題論壇在鎮海舉行。
圍繞“溯源科創文化”主題,數十名來自長三角的專家學者、媒體代表齊聚鎮海,通過“實地調研+主題論壇”的形式,為鎮海打造“長三角重要科創策源地”問診把脈。
“這次的主題是溯源‘科創文化’,通過走訪調研,我們深刻感受到鎮海的‘科創文化’,不管是數據還是內涵,都是非常飽滿的。”在主題沙龍上,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研究員秦詩立説。
在秦詩立看來,“科創文化”四個字,也深刻揭示了鎮海轉型發展的內涵。“‘科’是0-1;‘創’是1—100;‘文’是文化教育;‘化’是能夠以文化人,讓人知書達理、開明進取。”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能長這麼大,離不開鎮海這片沃土。”從創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到創建甬江實驗室,崔平在寧波工作近20年,可以説是鎮海“科創文化”形成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親歷者。“科創確實成為鎮海的文化,成為了他們的共識,成為他們工作的主旋律,並體現在了他們的工作過程中。”
“通過調研,給我比較強烈的感受是,鎮海的科創行動不是口號,鎮海的科創實踐不是一個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的進展。”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亭認為,鎮海的新材料産業特別突出,而且科創平臺和企業都有很強的意識,要為國民經濟主戰場而研發創新,地方政府産業發展基礎和科研機構良性互動,一定會在新材料領域長出幾個“金娃娃”。
這樣的“金娃娃”,正是鎮海鍛造“科創文化”這張“王牌”,想要贏取的“籌碼”之一。
影響“牌局”
文化這張“底牌”,能在區域發展的“牌局”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八八戰略”第八條就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之江新語》裏寫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對於文化厚重的鎮海來説,亮出文化“底牌”,顯然不是為了裝點門面,也不僅僅是圖文化産業的一隅之力。
為此,鎮海提出了“大文化”發展理念,把文化實力作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因子打造。通過統籌區域文化資源,釋放全域發展動能,推動産、城、人、文、旅融合發展。
5月22日至28日,鎮海舉辦了盛大的品質文化周系列活動,圍繞地域特色文化開展文化藝術展示、人文經貿交流,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本次品質文化週期間,鎮海就一口氣簽下了7個文化合作項目,包括衿宵別夢館、九瀧非遺文化基地2個文旅項目,《問鼎蒼穹》《未來星球》2個影視項目等,投資總額約5.9億元。這些項目有望極大拓展鎮海文化産業鏈條。
誠意滿滿的鎮海,還專門編制了文化發展資源地圖。總計914畝的3塊文旅土地資源、15.51萬平方米廠房資源、17.86萬平方米辦公樓宇資源,虛位以待,用於招引創新型文化企業。
此外,9個重點文旅景區資源、總投資110億元的12大重點文化項目也在文化發展資源地圖中一一呈現。
期間,還舉行了“文藝大師·鄉約鎮海”“文化惠民·悅享鎮海”“文旅消費·浙裏鎮High”三大系列數十項活動,讓文化藝術融入了百姓生活、日常消費。
在鎮海新近推出的“海天雄鎮 科創鎮海”城市形象宣傳片中,用“闖”“窗”“創”三個關鍵詞,展現鎮海的文化特質。
區域競爭的新“牌局”上,鎮海能否憑文化這張“底牌”,闖出一條路,打開一扇窗,創出一番天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李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