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金華 新聞詳情 A- A+
收住上千名失智老人後 義烏85後女博士拍了部微電影
發佈時間:2024-05-28 08:30:24    

  “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宣傳微電影上線,再也不用一個文化禮堂接著一個文化禮堂去給公眾講PPT了。拍了3天,從腳本到拍攝、製片,我還客串了一下演員……”幾天前,義烏市上溪鎮養老服務中心院長陳智雅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資訊。

  陳智雅是義烏人,出生於1989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畢業生,讀博期間從事老年癡呆的病理機制研究。2019年,她在義烏上溪鎮創辦醫養結合的養老院,迄今收住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上千人。今年5月中旬,她邀請杭州一個團隊拍攝了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微電影《雪絨花》,希望社會各界能科學看待這個特殊的群體,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質和尊嚴。

  戲裏——

  曾經教孫女吹《雪絨花》

  的爺爺,不認識孫女

  陳智雅剪著一頭幹練的短髮,會與各种老人打交道,編起故事來也不遜色。

  《雪絨花》是經典的兒童歌謠,被陳智雅拿來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微電影的名字。她編的故事,緊緊圍繞《雪絨花》展開。故事裏,孫女在6歲那年失去爸爸,爺爺教她用口琴吹《雪絨花》,鼓勵她像高山上的雪絨花一樣勇敢堅強。22年過去了,孫女長大成人,爺爺卻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他不認識兒媳和孫女,隨手拿著口琴,腦海裏殘存的記憶是孫女6歲時的片段:接孫女放學,給她做愛吃的蛋炒飯。然而,他出門時不與家人打招呼,過馬路不看紅綠燈,做米飯時不放水,吃飯時把醋當成酒,找不到口琴就發脾氣懷疑家人,晚上失眠,大小便失禁,還一度摔倒受傷……在疾病的影響下,他活得磕磕絆絆,家人陪得提心吊膽。好在,兒媳和孫女始終不離不棄,孫女帶爺爺回憶過去,教爺爺吹《雪絨花》。

  一首歌謠,貫穿起祖孫兩代人的生活,也貫穿了整部微電影。這是陳智雅的一次嘗試——用中青年樂於接受的方式,增進他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了解。曾經,為了宣傳阿爾茨海默病,她做好PPT,多次到文化禮堂講解,台下的聽眾多是老人。在陳智雅看來,更需要了解這些知識的是中青年,當家中的老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後,知道該如何應對。考慮到中青年喜歡刷短視頻、看微短劇,她決定拍一部5分鐘的微電影,義烏市慈善總會資助3萬元,她自己拿出2萬元。製作團隊先剪了部10分鐘的版本,陳智雅想壓縮到5分鐘,甚至想剪成幾個低於1分鐘的版本,這樣更利於網路傳播。

  戲外——

  一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被送來時,狀態不佳

  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做點事,不是陳智雅的一時衝動。

  養老院在5年前創辦以來,收住的基本是失能失智老人,平均年齡87歲。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失智老人中佔了八成。不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被送到養老院時,身上有傷痕,或在家中摔倒,或在山野中跌落,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不佳。

  由於認知功能有限,一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經常會有一些出格的行為,不知道廁所在哪,甚至會在桌上大小便。護理員們照料這些群體,就像大人照料新生兒一樣,從他們的表情變化來判斷是否要方便。一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被害或被盜妄想症,一件東西找不到了,有時會直接指著護理員説:“你是小偷。”這給護理員和養老院的管理都增加了壓力。曾經,有一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聲稱一條銀項鍊不見了,養老院四處幫忙尋找,好在家屬出面澄清,那條銀項鍊在老人入住養老院前已遺失。“如果家屬沒有澄清,會很麻煩。”陳智雅説。

  在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屬打交道的過程中,陳智雅發現不少人存在誤區,一是限制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範圍,以免他們走失或闖禍,二是糾正患者的言行。“其實,我們應該換一種思路,以更平和的方式來照顧患者,不限制,不糾正,用良好的陪伴,陪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去年9月20日,人民網·人民健康與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發佈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報告》。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癡呆患者約有1507萬人,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達983萬人,有超過六成的患者所在的社區未進行過早期認知篩查,12.8%的社區不了解認知篩查的情況。

  陳智雅和團隊的這部《雪絨花》,能飄落到多少地方,喚醒多少人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了解? 

來源: 金華日報    | 撰稿:趙如芳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